懂得尊重動物生命 才有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懂得尊重動物生命 才有品!

2009年07月08日
本報2009年7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教育部花大錢想推「有品教育」,不過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發現,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充滿忽視、戲謔、偏見、歧視動物的內容。研究會表示,品德養成的根源在教育,政府要推有品教育,應先將動物保護落實在課程總綱中。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社會上充滿動物暴力、流浪狗問題,人對動物的暴力進而衍生出社會暴力,這些暴力的根源都是教育,包括老師、學校、教科書已形成「有機的關聯」,雖然不是那麼直接,但卻潛移默化。

推有品教育 先檢視教科書

研究會7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檢視九年一貫教育教科書中有關動物的內容,發現有的鼓勵學童養蠶、甲蟲等以便觀察,但卻沒有教孩子關於動物福利、或正確照顧動物的觀念。而且在教育部訂定的課程總綱和分段課綱裡完全沒有「動物倫理」,更沒有任何關於「良好動物福利」的知識或能力教育。

例如一年級下學期「美麗的春天」單元活動中,建議老師請兒童分組尋找校園中的小蟲,找到的昆蟲可抓起來放在飼養箱,等觀察完畢後再將昆蟲放生,教學目的是希望引導兒童親近蟲兒,了解蟲兒的珍貴生命,但文中並未提到捕捉、飼養的過程及方式,可能讓動物受傷或死亡。

觀察動物最好的地方在棲地

還有,要學生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或要學生攜帶活魚活蝦,以觀察其身體構造和運動方式;用水族箱飼養水生物,以了解不同棲地生物的生存條件等等。但研究會認為,這些內容都未要求師生的行為應確保動物福利。

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觀察動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兒童親近動物棲地,而不是把他的觀察侷限在飼養箱中。台灣一年花在處理流浪狗的經費高達1.2億,還不如把這筆錢用來宣導兒童,愛動物就不要棄養。

另外,參觀動物園、海生館是許多學校的戶外教學、畢業旅行活動,有些園遊會安排「農村、海洋體驗」節目,讓學生快樂嘻鬧大玩乘牛車、釣魚蝦、抓泥鰍、海底撈物等遊戲,目的是希望學生「體驗生存與團隊合作」。但把動物當作娛樂工具,只會讓學生學會忽視別人的生命,只求一己的快樂。

懂得尊重動物才有品

立委鄭麗文、田秋堇今天參加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教科書反保育的問題。鄭麗文表示,從小培養關懷生命很重要,台灣希望邁向開發國家,不能只把精力放在經濟開發。田秋堇表示,對不會說話的動物無感,是所有問題的源頭。

她們表示,將持續要求教育重新檢討九年一貫教育政策,改進課程中缺乏動物倫理、動物福利的內容。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