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報紙上曾刊登了一則簡短新聞,題目是「中國揚子豚已快絕種」。
揚子豚,又明白鱀豚,是世界上五種淡水鯨之一,屬於齒鯨類,只生存於長江中上游,1997年調查有21隻,但去年只找到7隻,大陸科學家大聲呼籲,要政府和人民一起拯救這些即將絕種的揚子豚。
1995年我在香港科大教書,曾鼓勵學生們響應當時的拯救揚子豚運動,捐錢幫助科學家們買調查船,買地挖湖,保育僅剩下百隻不到的江豚。那時,我曾坦白的答覆學生問話:「看來是沒有希望了,種族延續是要靠生殖。你如果瞭解鯨豚的生殖生態,就可推斷,牠們恐怕活不到下個世紀了。」
揚子豚的英文名字是Baiji,是白鱀譯音,但英文報卻誤譯成白旗(white flag),彷彿冥冥之中象徵著死亡,象徵著江豚對人類的最後投降。看完這條新聞,我有種「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的感覺,久久放不下心。寫了一首喪曲:
揚子江岸,
豎起白旗,
旗下,是白鱀的屍體;
死了,最後的一頭白鱀,
死了,
百萬年的輝煌歷史,
到此為止;
曾經是神話,曾經是詩,
浪中游女已逝,
江邊漁夫,只剩下
墓碑的記憶;
四千里滾滾江水,
要不要恕罪?
有誰會問,
謀殺者是誰?
讀《達爾文物種原始》,一句熟悉的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競是個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天擇是自然淘汰,適者則是對遺傳和生殖的衡量,由後代子孫的數目決定,子孫多便是成功的「適者」。
人類傳統,不管東方或西方,多子多孫是一種吉慶,2500年前,《詩經》就有一首賀詩:
螽斯羽,
薨薨兮;
宣爾子孫,
繩繩兮。
那時候,農耕社會,多子多孫代表著血脈旺盛。人丁壯大,家族成功,也代表著性能力強。今天的社會,多子多孫就不一定是幸福了,世界人口早已過多,早已超過了自然資源的載重量,人多反而是人類文化前途的致命傷!
鯨豚可活50到100年,十幾歲才性成熟,每年發情期頂多一次,懷孕期可長達17個月,每次生一胎,一輩子也只能生7、8個子女,4年前長江中有百隻白鱀,其中可能只有50隻是雌豚,年幼的不生,年老的不生,能生育的可能只有15隻,在污染嚴重和過漁的揚子江中,所有江豚,說不定早已病情累累,自身難保,那有餘力生孩子?就是懷了孕,也可能會流產,也可能會生死嬰、病嬰。如果嬰兒不能健康的長到性成熟,不能繁殖,對種族的延續就完全無用了,100隻尚有問題,7隻怎能延續下去?
任何動物的生殖都可由「受精卵」說起,受精卵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受精卵之前是選擇配偶,是一種生死大競賽,謀略形形色色,有利誘,有欺騙,有決鬥,有謀殺,其目的是為了交媾,交媾的目的則是製造受精卵。有些水生動物可以不交媾,他們把精卵排出體外,在水中受精,如魚、蝦、海星等等;而陸地動物受精卻只能在母體中完成,所有鳥類、爬蟲類和哺乳類都是體內受精。
本文同時收錄於聯合文學【星移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