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下陷區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走出下陷區

2009年09月07日
採訪、撰稿:陳佳珣;攝影、剪輯:陳慶鍾

屏東特產黑珍珠蓮霧,遠近馳名,說來諷刺,它是土地沉淪後而興盛的產業,屏東沿海地層下陷嚴重,導致海水入侵、土壤鹽化,鹽分是黑珍珠美味鮮紅的關鍵。這次颱風重創林邊鄉和佳冬鄉的蓮霧園,而更靠海的石班魚養殖區,甚至全毀。地層下陷區是淹水的高風險區,如何才能走出下陷的陰影,遠離水患?

大同村的堤防潰堤,是造成佳冬鄉水患嚴重的主因,潰堤處的農地被洪水肆虐後,原來的蓮霧園已經毀了,放眼過去,數不盡的漂流木,見證了洪水無情。陳先生在這裡有一甲地,一年的產值就有200多萬,但這次風災,光是設備就損失了15萬,被泥沙掩蓋的果樹也毀了,必須重新種植新苗。

蓮霧是佳冬鄉和林邊鄉重要的產業,這次水災,高達340公頃的農地必須重種,農地的淤泥越快清除,農民就能越快復耕。針對風災,政府有提供各項補助和低利貸款,果園每公頃最高可以借75萬元,分十年還款,第三年開始還本金,但種下蓮霧樹苗後,要3到5年才有收成,農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除了現行的補助方案,還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才能幫農民度過難關。

石班魚的生產重鎮,也在佳冬和林邊,這次莫拉克颱風重創,500公頃的魚塭全毀,漁民一輩子的努力付諸流水,損失千萬的漁民比比皆是,養殖龍膽石班或種苗廠,有的損失上億元,政府統計全台石班魚總損失有二十幾億,但在地的石班魚養殖協會估計,光是佳冬鄉就損失了上百億,而且漁民拿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總金額高達三億元,重建,談何容易!

政府從低利貸款、魚苗補助、技術輔導同步著手,希望協助漁民站起來,但整個產業要恢復到颱風前的規模,保守估計要3年。

林邊、佳冬沿海,地盤下陷最深超過3公尺,是淹水的高風險區。1979年,佳冬鄉開始大規模淡水養殖,大量抽取地下水。由於工業、農業、民生也都取用地下水,整體的抽取量大於補注量,位於地下水補助末端的沿海地區,開始地盤下陷。1991年起,佳冬地區開始有漁民用海水養殖石斑魚,到現在成為石班魚養殖重鎮,地下水抽取量大幅減少,下陷的速度也已經減緩到每年兩、三公分,但地盤下陷是不可逆的,林邊、佳冬沿海的土地,已經比海平面還低。

產業重建是條漫長的路,農田、漁塭是居民生存的依靠,如何才能免於水患的威脅,民眾的想法都是「堤防」。但堤防只能提供某個程度的保障,當氣候變遷成為趨勢,類似莫拉克颱風這樣的雨量可能會再出現,如果只寄望堤防,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猶如走在鋼索上。

有學者提出,從土地規劃著手,將其中六分之一的魚塭當作滯洪池兼人工溼地。另外用滯洪池挖出來的土和林邊溪疏濬的砂石,把土地墊高,新的聚落再蓋在上面,畫出合理的面積作為養殖區。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窪地區的處境更加險峻,台灣地層下陷的面積,已經超過一千平方公里,佔平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許多地區還持續下陷中。每當颱風來襲,沿海地層下陷區的鄉鎮都繃緊神經,期望老天爺手下留情,希望雨別下太多,然而淹水的場景一再上演,中央與地方政府,卻端不出治本之道,台灣島還是繼續在向下沉倫。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請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