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嵙角溪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守護嵙角溪

2009年09月21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張光宗

在拍攝嵙角溪的過程,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天某人送了A一束花,為了搭配這束花,A開始整理桌子,慢慢地覺得四周環境不適合,也跟著打掃環境,越改越多,最後整個住家,甚至是社區都全盤改善了。」在我的感覺,嵙角溪的復育也是如此。雲林古坑鄉華山村的居民們,透過嵙角溪的原始風光,重新領會自然的美好,也反省華山以往商業模式操作下對環境的傷害,他們透過共識,推動生態旅遊,讓華山走出咖啡以外的另種風貌。

523守護嵙角溪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有兩條溪流,一條源自大尖山,叫華山溪。921地震後,山上土石鬆動,一場豪雨讓土石流沿著華山溪而下,沖毀了房舍,於是水土保持局在華山溪設置三道梳子壩,層層把關,避免災難再次發生。

另外一條源自二尖山的嵙角溪,上下游都被整治了,只剩下華山村這一段還保有自然景觀。當時,當地居民也認為,要做整治工程才會有保障。但在還沒有施工之前,有一天,華山村民蔡耀仁經過嵙角溪時,意外發現原來還有一段這麼原始的溪流,野溪的美好讓蔡耀仁讚嘆不已,用相機記錄下畫面。

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看到蔡耀仁拍的相片,覺得嵙角溪正好可以做為環境教育很好的起點,決定展開搶救行動。但是要如何扭轉當地居民的印象?陳清圳從教案著手,讓社區的孩子對家鄉居民進行簡報,蔡耀仁的兒子蔡仁軒,當時正在唸華南國小五年級,負責這項工作,他說出了自己對嵙角溪的觀察。

在場聆聽小朋友簡報的吳登立,是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也是水土保持局志工,當初也認為水泥工程才是保障身家安全的做法,但是在一次的溪流體驗課程中,他的想法有了改變。他看到自己念國小一年級的兒子,在嵙角溪玩水玩得很開心,吳登立說:「我突然覺得保有一個淨土,讓孩子可以體驗我們,捉魚捉蝦玩耍的那個年代,也很好很不錯」。

一個心念轉變,讓吳登立加入搶救行列,他並且說服其他擁有河床土地的地主不要做整治工程,終於擋下開發的腳步,讓這一段的嵙角溪保有自然原始的樣子。

其實921地震後,雲林縣古坑鄉積極推動台灣咖啡,重振地方產業,華山村連續幾年都舉辦台灣咖啡節活動,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順利打響台灣咖啡的名號。華山成名之後,種種建設不斷湧入華山,但是越演越烈的觀光人潮,卻也讓華山的環境壓力日趨增加,當地居民生活品質變差。在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教書的陳泰安,看到華山村發展觀光下的隱憂,認為長久以後對華山會是個傷害。

在理念契合下,陳清圳、吳登立和陳泰安,這一群人就從嵙角溪開始,結合學校、社區和當地資源,設計一套屬於華山的生態旅遊。嵙角溪豐水期可以溯溪、枯水期也能認識溪底的自然生態,像是溪底的化石、魚類、螃蟹等等。

當夜晚來臨,華山不再只是強調能看到幾縣市的夜景而已,遊客透過導覽,多了不同的選擇,可以認識華山的夜間自然生態,往往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能看到七八種蛙類來報到。

未來除了帶大家去認識華山的自然生態外,他們也希望結合古坑的咖啡歷史,把屬於古坑的咖啡文化傳承下去。這一路推廣下來,對他們來說,好不容易讓社區居民凝聚共識,今年四月更正式成立河川巡守隊,為守護溪流而奮鬥。

但八月份的莫拉克颱風來襲,大尖山又爆發土石流了。幸好,經歷過921,華山村民對土石流早有警覺,災害來臨時自有一套應變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撤退全部的村民。

為了華山的未來,華山村民總是不斷地在調整自己的方向,學習和大自然共存。災後重建的華山,從不同的困境中努力找出路,而這一群人跟華山的故事,也還會繼續發展下去…

採訪側記

莫拉克風災過後,華山社區自己召開了會議,評估如果同樣的雨量下在華山該怎麼辦?他們判斷後決定修改現行的撤退標準,而原有的撤退中心也要移到更高的地方,就是因為這樣的危機意識,才能讓華山村減少災害的發生!我們往往很容易因為蓋了堤防或是做了擋土牆、梳子壩等人工設施而放鬆警覺,以為人定勝天,但實際上往往未必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