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NGO 台東聽濤論社區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NGO 台東聽濤論社區行動

2009年10月25日
本報2009年10月23日台東訊,林穆琳報導

「颼──!」風狂浪急的夜晚,來自中國各地及台灣民間環保組織代表共21位,齊聚於台東成功鎮三仙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舉行「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第二場座談,探討兩岸NGO如何藉由社區行動,進行棲地保育的經驗分享。現場中國NGO頻頻發問,對環境信託的概念及台灣民間組織資金籌募方式,展現高度的關注及興趣。

受到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23日台東成功鎮海岸捲起巨浪,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舉辦的「第四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就在潮浪拍岸伴隨陣陣風聲中展開。會中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代表,分享數年來以推動環境信託實現棲地保育之夢的經驗;同時也有來自對岸的甘肅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代表,以草原保護和生態恢復為主題發表簡短演說。

兩岸NGO代表第二場座談合影

「一萬人一元大過於一人一萬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溫于璇一再強調環境信託是集合眾人的力量,個人自發性的捐地或捐款,購買自然棲地以達到生態保育的方法。同時舉英國及日本案例,對比目前台灣推動環境信託遭遇到的困境:法源的不足及資金籌措有限,以致無法順利產生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案例。

英國已實施近百年的環境信託概念,對於社團發展較為受限的對岸,幾乎是個全新的名詞。「在讀國外資料時曾看過,但完全不了解其意涵。」因此會後的交流時段中,中國各NGO代表提問熱烈,一再關注信託的概念及運作的方式。由於在中國,民間組織不可對外募款,因此也對台灣民間社團的資金籌募方式感到好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在台只要成立NGO,便可接受大家的捐款;另外協會目前也正藉由雅虎公益平台進行募款,則要通過申請許可字號,才能開始集資。

事實上,協會目前在台東成功鎮已有地主捐出一塊六公頃大的柑橘園,做為宣言信託推動的目標。但對於協會以「園夢計畫」為號召,對岸NGO組織顯然不太適應如此「夢幻」的願景,又是一陣疑惑:「如何決定的使用方式?」或是給予建議:「募款是否要有更清晰的藍圖?」孫秀如回答六公頃林地大部分將用作自然演替區,也可能會以「廢棄農法」種幾棵有機果樹,希望以此做為觀察,大自然有多大的恢復力,並且嘗試自然與人互動的各種可能。

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代表徐定艷現場分享相較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信託和生態工作假期的方式,期待驅動人民的力量來進行森林保育,來自甘肅的NGO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則以減緩草原退化為目標,來尋求基金會的支持,以展開相關的保育計畫。

「我們關注的地點位於甘南的瑪曲草原,屬於藏族自治州,這裡位於黃河上游,等於黃河的蓄水池」,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代表徐定艷以草原精彩生態圖片,向大眾分享當地所擁有的高山草原、溼地、沼澤、湖泊等多樣化生態系,並成為多種野生動植物王國,並指出目前瑪曲草原正遭逢沙化危機。

「政府已在當地進行許多保育措施,如設置保護區、退牧還林、封山育林等,但多年來效果不彰。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原生態退化的頭號敵人。」證實生計和保育之間仍是場拉鋸戰,「我們在思考,到底社區經濟和生態保護如何雙贏?公眾參與如何才能積極的參與生態修護?什麼才是合適當地的方法?」

第二場座談現場交流情形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正如同中國許多環保NGO,是近幾年在中國新一波綠色思潮中崛起的年輕環保組織,但他們在短時間內快速累積經驗,積極學習,不斷修正腳步,以尊重當地文化為出發,進行社區培力如環境教育、文化建設等基礎工作。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則以蹲點深耕的方式,逐漸打入社區,並聯合社區原有組織如學校、社區發展協會等,來共同完成保育的夢想。

「長期與在地的三仙社區發展協會接觸,他們表達希望讓部落的孩子有機會回到山上,學習傳統的生態知識,因此我們會將這片在山腰的林子,做為環境教育園區,與社區達成更緊密的結合。」孫秀如表示。

甘肅綠駝鈴「尊重當地文化」,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環境教育園區,都提出了唯有將在地民眾力量納入保育的一環,才可能同時創造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雙贏。

未來三天,兩岸NGO團還將在成功生態教育園區參與工作假期,以當地阿美族的傳統建材,進行工寮搭建工程,相信對中國NGO又是另一番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