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摘錄自2009年11月11日中國環境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截至2009年10月底,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資助的1100多座生態衛生廁所在四川省大邑縣5個鄉鎮建成,對當地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空氣品質、減少疾病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助建設開始於抗震救災階段,主要建在災區集聚相對集中的地方,防止因糞便引起水污染和疾病傳播等次生災害發生,為災民創造了安全健康的人居生活環境。
生態衛生廁所全名為「糞尿分集式廁所」,其原理是將糞和尿分別導入貯糞、貯尿裝置,將其乾燥脫水後,再單獨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尿液兌水後則可直接用作肥料。生態廁所不需要用水,最大限度避免了水污染所導致的疾病傳播。
生態衛生廁所起源於歐洲,1997年傳入中國,它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特點。糞便脫水乾燥後,每人每年僅10公斤左右。脫水乾燥能夠提高其pH值,殺滅糞便中的致病菌及寄生蟲卵。尿液中的養分得到充分利用,處理後的尿便成為良好的土壤改良劑,對綠色農業的發展、農村衛生防疫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