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聞回顧:砷‧油疑雲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9新聞回顧:砷‧油疑雲

2009年11月20日
整理報導:洪美惠

今年6月,北縣消保官無預警出擊後,引起媒體注意及民眾恐慌之際,北醫教授劉珍芳投書媒體,〈何時換油/實驗數據不能給答案〉,「在這次台北縣消保官主動出擊的速食業者使用油脂抽查活動中,引用本人數年前的研究報告,雖然字句上並無差錯,但後續出現許多錯誤訊息的傳達,造成消費大眾、業者的困擾,有必要澄清。」

醒報〈酸價低就安全?不一定〉專訪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很多攤販用的是不飽和油,一旦水解就被氧化,酸也跟著不見,如此繼續作用下去,酸價越是低,「反而油的品質也就越不好。」。國內媒體與百姓跟著一次又一次酸價數據出爐而跟著驚恐、唾罵。

由於店家使用濾油粉延長使用油品時間,加上媒體錯誤操作濾油過程,國人驚豔於神奇的淨化能力,濾油粉瞬間成為幾日換油的罪魁禍首。而採樣油品驗出「砷」,於是濾油粉更加被妖魔化。業者與官方各執一詞,檢出砷VS無檢出,有機砷VS無機砷VS砷總含量等等論戰,更令百姓一團迷霧。

根據7月10日自由時報報導,衛生署送驗結果無檢出砷,台美檢驗報告指的是「砷總含量」;目前國內只有食用油脂衛生標準,總砷不能超過0.1ppm,指的是未用過的油,不是油炸過後的油。

10月16日自由時報報導,「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引進新技術反覆檢驗後,確認全國檢出九件含砷炸油,均為不致癌的有機砷。」。

但究竟砷從哪裡來?「藥檢局後續經過多種測試後,也印證豬、雞等肉品比較容易炸出有機砷,官員透露,推論可能來源是動物飼料中常添加的抗生素『洛克沙砷』,但仍待農委會協助進一步確認。」

目前為止,整件新聞幾乎可以確認是一場鬧劇,而這個鬧劇奠基的基礎,就是衛生法規不完整、稽查沒有法治化、媒體興風作浪以及消保官個人英雄主義作祟,當然業者疏忽未遵守SOP操作以達到標準衛生規範也是原因之一。確知的是,歷次的食品安全問題都一再指出──地方衛生單位根本無法有效管理業者時時刻刻符合標準衛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