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草原上的美麗與感動:查幹諾爾生態工作假期紀實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分享草原上的美麗與感動:查幹諾爾生態工作假期紀實

2009年11月25日
作者: 劉春蕾、馬超驥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

編按:作者馬超驥於2008年來台參與澎湖生態工作假期,將有海味的工作假期體驗帶到蒙古的大草原上,在相同的熱情和理念下給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人文,增添生態工作假期的色彩。今年2009年生態工作假期專欄,從台灣台北向西環島了一圈,體驗生態、人文,個人、企業不同的風貌後,最後帶領大家到開闊的蒙古草原,結束這一年的工作假期遊覽。期待明年有更多優質的生態工作假期舉辦,也歡迎讀者投稿,一起分享深度探訪這美麗世界的感動。

草原,對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性名詞。而對於許多接近草原的人來說,那裡的文化,有一片心靈的綠色,讓人久久牽掛。為了可以與更多人分享草原的美,和身體力行的感動,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從去年開始引入「生態工作假期」的概念,成功地組織現代汽車集團員工和客戶走進內蒙古的查幹諾爾湖,大家在短短四天的日子裡,既體會了濃濃的草原深情,也為改善草原的環境付出了身體力行的努力。

「生態工作假期」工作假期是一種新的度假模式,也是一種新的志願服務形態。天下溪草原項目從2008年開始嘗試此類活動,開展對城市人的草原生態文化教育。

出發去查幹諾爾

2008年9月1日清晨7點,載著50餘人的大巴從現代汽車公司門口出發,開始一次全新的旅途。這裡面,有30多位是現代汽車的員工、客戶和經銷商,其餘的是媒體、天下溪工作人員以及指導老師。

為使大家對草原生態和草原文化有所了解,更好的體驗這個不同的「假期」,天下溪特別邀請了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海山老師以及北京觀鳥會的付建平老師做隨行講解。一路上,海山老師結合沿途的地形地貌給大家講述內蒙的生態和文化,大家聽得都很認真,因為大家都沒聽過如此生動、精彩的「導遊」解說。

經過近8個小時的車程,大巴到達了錫林郭勒盟阿巴嘠旗查幹諾爾湖附近,那裡早有十幾輛吉普車在等候。到了草原上,大巴車就沒法深入腹地了。吉普車載著大家又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查幹諾爾湖。

在蒙語裡,「查幹諾爾」的意思是「白色的湖」,它是內蒙古著名的湖泊之一,分大、小查幹諾爾。大的是鹹水湖,小的是淡水湖。大鹹水湖自2002年大面積乾涸以來,裸露的湖盆泛起大量鹽鹼,使臨近牧區和下風向大面積地區深受鹼塵暴的侵蝕。2003年,查幹諾爾知青鄭柏裕與中科院海洋所宋懷龍研究員開始以種植鹼篷(一種耐鹽植物)的方法進行湖盆治理;2007年,韓國的環境機構「環境運動聯合」在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的支持下,啟動了查幹諾爾湖生態治理項目。

草原生活初體驗

簡單的晚餐過後,鄭柏裕老師為大家介紹了查幹諾爾湖的基本情況以及這兩天的工作安排:上午勞動,下午走訪當地牧民。

第一天晚上,草原上的生活難題就暴露出來了—草原缺水,營地也是用水緊張。有限的水只夠簡單洗漱,城市人習慣的抽水馬桶更是想都別想。幾塊木板圍成了廁所,裡面放著一桶沙子,簡單而天然。住的地方也不是舒適的賓館,按性別分開十幾個人住一個蒙古包,攤開鋪蓋直接睡著地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此感覺很不習慣,有人開始小聲抱怨......

整個活動期間,我們為這些城市白領們安排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了解牧民的生活,參與牧民的日常勞動,品嚐傳統奶食,學習騎馬、拉馬頭琴等等,對草原的了解很多來源於親身的體驗,而我們的生態假期也是希望大家從這些體驗中有所反思和啟發。並不是讓大家真的只是幹活來的。

去牧民家勞動的內容是「撿牛糞」。牛糞是牧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燃料,生火做飯主要靠它。撿牛糞是個技術活,糞筐背在背上,用糞叉把乾牛糞扔到筐里的過程中,弄不好牛糞就四散分開,被風吹到身上。所以,這次隨行的某媒體一女記者,堅決不肯參加這次體驗。最後被大家哄著撿了一點,但直到整個行程結束,她一直對此耿耿於懷,要求道歉......現在的城市人,顯然已經迷失在「舒適」的人工環境中,無法從自然原生的生活中體會到樂趣了。

汗撒乾涸湖盆

這次來草原主要的工作,或者說生態工作假期的「重頭戲」就是生態工作,而大家在這裡做的事情,就是挖溝種沙障,也就是種一些防風的紅柳枝等,以便栽種的鹼篷種子不會被風吹走。可別小看這些溝,可都是有具體規格的,需要30公分深、30公分寬、500米長左右。

挖溝的工作都安排在上午。50個人被分成兩組,每組挖一條。分發工具後,兩組開始分頭行動。一開始大家都很樂觀,覺得一上午就挖一條溝,太簡單了。可挖出不到10米,就發現這個工作對這些不參加體力勞動的都市人來說,實在有些難度。乾涸的湖盆地面比較堅硬(其實今年這裡雨水還算充沛,地面還沒完全乾透),一鎬下去根本刨不了多深,掄鎬的這個力度對於隊伍中的女士們基本不可能達到,所以第一步刨溝的工作需要男士來完成(隊伍中男女比例基本1:1);第二步是把刨出來的土整齊的堆到溝邊,但是不能攘的太散,因為這些土是用來種沙障的。鏟土的工作開始由女隊員來做,結果發現掄不了幾鍬就又沒都勁兒了。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草原上的太陽變得非常熱情。 9點以後紫外線強度就很高了,城裡的女人們都非常怕曬,紛紛亮出各種裝備,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這樣再做體力活會非常之熱。沒辦法,鏟土的工作也大部分給了男隊員,女士們在邊上送送水,說說俏皮話調節氣氛。

第一天的勞動開始不到兩個小時,就有人堅持不住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想想也是,這些城市白領們也許長這麼大也沒幹過這麼累的活。終於,經過4個小時的「艱苦」勞動,上午的工作結束了,兩隊的進度差不多,都挖了300米左右,也都比較規範。人們累得東倒西歪的,收拾工具回營地吃飯。

第二天上午活動依舊,兩隊人繼續完成各自剩下的200米工作。昨天的勞動已經讓大家累得腰酸背痛,但是抱怨歸抱怨,人們還是圓滿完成了既定的目標。大家最後在自己的工作成果前合影留念,每個人都笑得非常開心。

記得有句話說的好,親手栽種的地方,將是幸福的所在。相信這些汗水撒過的草原,凝聚的不僅僅是一次勞動的艱辛,而是一生的回憶和守護。

意外的收穫

看似荒蕪蒼涼的查幹諾爾湖地區盛產瑪瑙,這讓隊伍裡的人異常興奮。就在湖盆附近的小山上,運氣好都能在石子中發現小瑪瑙。在下午的分組活動中,有一組隊員在聽完鄭老師的講解後就迅速跑向了山坡,充滿興趣地開始了他們的「發現之旅」,一個個頭也不抬的在地上找呀找,還真有些人找到幾個小小的透明石頭,經過鄭老師鑑定撿到瑪瑙的人無比興奮,大部分沒撿到的不甘心,收隊了都不想走,最後大家都撿了一些各色的小石頭,高高興興揣回了營地。

在草原上的日子裡,大家每天都在悠揚的馬頭琴聲中起床;晚飯後對著草原上的漫天繁星,許下心願......草原上清爽的風拂過每個人的面龐,也把草原的氣息傳遞進了每個人的心田。

最後一天,大家一起觀看隨行攝影師和志願者趕製出的精彩投影片,在悠揚、充滿深情的蒙族歌聲中,大家重溫了這非同一般的兩天的經歷,有鬱悶,也有歡笑,有抱怨,更有感動。片子看完,很多人眼中有淚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