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減法加速立法 企業應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溫減法加速立法 企業應變

2009年12月07日
摘錄自2009年12月5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將於7日在哥本哈根舉行,若順利完成決議,將加速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的速度,石化、鋼鐵等產業將首當其衝;加上國際大廠對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的要求,恐將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

此次哥本哈根會議,台灣將以工研院的名義,率領包括環保署官員等近50位官員、學者與會,除與其他國家交流節能、減碳做法,也會藉此評估推動與邦交國境外碳權經營的可行性。

能源三法中的關鍵法—溫減法,從2006年9月送進立法院,因條文涉及強制規範排放源減量責任,各界對於減量額度仍有爭議,遲遲未能通過。環保署表示,若哥本哈根會議的決議明訂出各國具體碳排放的減量目標,將可做為溫減法調整依據,並將加速溫減法立法進度。一旦能源三法全數過關,也將帶動碳交易市場成長。

據了解,目前國際碳權取得主要是透過境內、境外減量兩種方式,其中境內以推動盤查、自願性減量和排費交易為主;境外則以參與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國際排放交易(IET)和共同減量(JT)為主。業者指出,目前台灣企業並沒有額外取得碳權的急迫性,但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之後,將對各個產業限定碳排放量,產生境外碳權取得需求。

目前園區許多大廠如友達、奇美、台積電、聯電等,都積極參與台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蕭慧娟建議,企業可以將自願減量的碳排放量,透過聯合國認可的認證機構取得碳權認證,並建立碳資產的管理機制,等到溫減法通過後,台灣建立明確的碳權交易機制,再至國際市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