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馬總統才剛宣誓台灣要成為環境大國,但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及氣候政策的表現,卻顯然不如他國積極,而且排名愈掉愈後面。根據國際環境智庫最新公佈的評比,台灣未來一年在對抗暖化的展望,全球僅排47名,並較上一年滑落了15名,不但落後我國經濟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幾乎要與碳污染大國中國大陸與美國同掛車尾。
這份評比是由國際環境智庫德國觀察(Germanwatch)和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AN-Europe),十四日上午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記者會上所公佈。報告是針對全球六十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與經濟體,在碳污染程度、趨勢與政策的評比。台灣在2008年第一次被列入排名,當時的排名是32名,但今年的指數一出來,表現卻十分難看,不但總體評比從中等調降到「差勁(Poor)」,排名更落到47名,更離「非常差勁(Very Poor)」組別只有一步之遙。
評比主要是針對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GDP)的能源消耗量、每單位基礎能源消耗量、每人人均的碳排放量、能源、交通、住商、工業的碳排放趨勢;以及國內政策和參與國際氣候協議作綜合評比。分項來看,台灣氣候政策上表現被評為「中等」,碳排放密集度被評為「差勁」,各部門的碳排放趨勢則更已被列為「非常差勁」。
氣候會議台灣代表團團長、也是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在聽到這份評比結果之後認為,政府對於這類國際上的批評,不但應該要重視,更應該將其當成是改變動力。他強調,台灣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碳排是來自於工業,但要在製程上作減碳,政府和企業界都必須要下非常大的決心,並且加速迎接關於氣候變遷的挑戰。
曲新生認為,台灣部份產業界目前對於這類改變仍會懼怕,會擔心投入製程節能的改善後,沒有辦法符合經濟效應。但他強調,企業界面對減碳的挑戰已經愈來愈急迫,也已經有不少有遠見的企業家,開始選擇走向低碳經濟,他也相信這是台灣所有企業都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至於許多經濟學家過去所提出,利用把碳定價的方式,來促使產業開始會採取節能手段降低碳排,曲新生認為這或許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將會是關鍵的手段,不過前題必須要跟產業界作好溝通,讓企業知道這是提升經濟競爭力的必要方式。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目前也在哥本哈根觀察氣候談判的清大教授王俊秀,則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他說早在兩個禮拜前看到核一核二企圖通過延役,他就覺得台灣產業轉型是失敗的,未來還有包括國光石化新建等問題,他絲毫看不出政府有任何朝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決心。
王俊秀說,再如此下去從台灣出口的產品,恐將難避免會因為碳的問題,被其他的國家抵制或課稅。他也再次呼籲政府,應該多著眼創造低碳經濟的藍海,不然排名恐怕只會愈來愈難看。
【參考資料】
Germanwatch 2009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10"
【延伸閱讀】
《學者:台減碳空有目標 沒有政策》張楊乾 14-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張楊乾 14-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