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聞回顧: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顯示:前途多艱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9新聞回顧: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顯示:前途多艱

2009年12月17日
整理:許念真;審校:莫聞

12月7日,全球192國代表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希望能重新建立有關氣候變遷的全球協定。中、美、歐盟和印度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四區,其承諾備受矚目。然而,會議卻在延長將近一天後落幕,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主導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通過。但原本應該在哥本哈根通過的新氣候議定書草案,必須要延到明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下一次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時(COP16/CMP6),才有機會轉化為國際條約。雖然潘基文說:「這是良好的開端。」而國際環境NGO卻不留情面痛批:「離全盤失敗只幾寸之遙」,顯示前景艱困。

今年6月G8和許多開發中國家已經同意應該讓上升氣溫維持在攝氏兩度以內,因此哥本哈根會議的重要功能就是要達成這個碳排放量限制的目標。這場會議是UNFCCC的第15屆締約國大會,簡稱為「COP15」。

COP15包含多重主題:其一為工業化國家設定在202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歐盟、日本、紐西蘭,但是某些國家認為2050年比較有可能達到;同時也要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再生能源的研究。再者,發展中國家可望尋求可足夠的經費以協助他們適應氣候變遷的後果,包括建造防堵海水的保護牆、飲用水的供應和新糧食品種,以及發展新技術,如捕捉碳排放和將之安全儲藏(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這些問題多是工業化國家造成的,現在卻由他們來負擔。

大多數國家皆觀望美國的態度,而美國白宮表示,2020年減量目標將較2005年排放量減少約17%。歐盟提出的目標為20%,並表示若其他國家願意提高減量程度,他們可將目標提高為30%。

會議中由中國主導之開發中國家與非洲G77成員離席抗議;貧國、島國對於已開發國家不願立下與《京都議定書》相同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且更嚴苛的減排標準,發動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