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協議 爭議中產出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哥本哈根協議 爭議中產出

2009年12月20日
2009年12月20日,丹麥哥本哈根現場傳真,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報導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在延長將近一天後落幕,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主導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延長第16個小時,獲得大會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通過。包含美、中、歐、印、日、加等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全都簽署了這項政治協議,但原本應該在哥本哈根通過的新氣候議定書草案,由於目前仍有十餘個版本,必須要延到明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下一次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時(COP16/CMP6),才有機會轉化為國際條約。

在這份新出爐的哥本哈根協議裏,明定各國需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好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各國不但必須在明年一月底前,提報各自減碳目標,並且在未來每兩年就應檢討一次。

在金融援助方面,簽署協議的已開發國家則承諾,應在2010-2012年三年內前湊足30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資金,提供給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資金規模到2020年時每年必須達到1000億美元,並將成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Copenhagen Green Climate Fund)來管理。協議裏也提到,到2015年時必須依更新的科學數據重新檢視協議,包括將控溫目標降至1.5度等,也算回應了小島國家的要求。

在過去兩周的氣候會議中,除了討論新的氣候議定書草案外,有關類似哥本哈根協議的政治宣誓草案不下三份。但直到美國總統歐巴馬十八日飛抵哥本哈根,與中國、印度、南非、巴西等全球四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展開密室協商,才產生出最後這份協議。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還曾一度因為歐巴馬在氣候會議致詞時,公開批評中國迴避國際監督,因而不願直接與歐巴馬對談。但在各方努力下,兩人在18日當天至少見面了兩次,並敲定最後的文字。

然而,這份由密室政治所產出的文件,卻在氣候會議上受到極大的非議,不少左傾的拉丁美洲國家對他們從頭到尾都未受邀請討論,感到極度的不滿;尼加拉瓜代表並在議場上,一度試圖阻止美國談判副代表潘興(Jonathan Pershing)的發言。而非洲國家與小島國家,也針對文件裏沒有訂下實際減碳目標卻只談金融援助感到失望,吐瓦魯的代表伊恩弗萊(Ian Fry)就在大會上發言指出,「我們的未來不是拿來叫賣的。」

冗長的發言一直持續到19日上午,當主席丹麥總理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幾乎就要開口宣佈會議沒有共識了,英國代表米爾班(Ed Miliband)緊急提出了協商要求。兩個小時候,新任主席上台宣佈以附註的方式,將哥本哈根協議列入會議記錄,各國代表沒有反對意見,接著情勢開始逆轉,包括加拿大、日本、歐盟、非洲聯盟等,開始發言表達願意加入哥本哈根協議,拉丁美洲國家最後只能以像協議文件不能有氣候公約文件編號、不能有氣候公約的Logo印在其上的方式,作消極的反對。

而除了屬政治宣誓類的哥本哈根協議之外,在氣候公約體制內既有的氣候公約長期行動特設工作組 (AWG-LCA)、以及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AWG-KP)所提出的草案,也都將持續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加以討論,並企求於明年的氣候會議上達成共識,以期在2012年後接續《京都議定書》,繼續管制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

【參考資料】
UNFCCC 19-Dec-09"Copenhagen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ends with political agreement to cap temperature rise, reduce emissions and raise finance"
Copenhagen Accord

※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閉幕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