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溫室氣體減量 預備會議先為共識鋪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討論溫室氣體減量 預備會議先為共識鋪路

2005年10月17日
本報訊

籌備多時的94年度環保署「環保共識會議」16日於台北市舉行預備會議,20位共識會議成員將在此後一個月的時間內,利用4個週日針對議題「你是否贊成立法管制溫室氣體排放,以順應京都議定書之全球趨勢?」進行縝密討論並達成共識,這份共識也將作為環保署的施政參考。

預備會議除了讓成員彼此認識,解釋共識會議運作方式外,也邀請環保署空保處簡任技正簡慧貞、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顧洋、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與看守台灣協會劉志堅5位專業者,就國際如何因應京都議定書以及台灣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與管理策略,為共識會議成員進行詳細且清楚的講解。

環保署簡任技正簡慧貞指出,台灣目前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部排放量的50%,但卻只佔全國30%的產值。另一方面,溫室氣體中吸熱效益最高的幾種含氟氣體,主要由電腦、半導體產業製造,而這卻是台灣兩兆雙星政策鼓勵發展的產業。她表示,台灣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是否有辦法把危機變轉機!未來能否進入低碳時代,產業結構現在就必須決定。

緊接著徐光蓉教授以圖表分析氣候變遷的證據。她解釋,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全球暖化會多快,影響會多大,但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已經是可見的事實。此時有位徐姓成員提出「陰謀論」的質疑,他指出,既然科學都無法確知影響的程度,會不會溫室效應根本沒有這麼嚴重,危言聳聽的目的只是讓某些產業或利益團體得利?徐光蓉教授回應道,若是等到科學家確定氣候變遷真正會發生再行動,就為時已晚。

稍後顧洋教授簡單介紹國際上溫室氣體管理的相關討論,以及台灣應該如何來面對京都議定書。他在簡報當中舉例,這兩年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已經採納科學家的建議,把氣候變遷納入國家安全政策考量,畢竟反恐政策動員大量人力財力,但一遇到類似卡崔那颶風的天災而未能及時防範,損失的人員財產反而更甚於恐怖行動。

下午的議程中,蕭代基教授由經濟財稅角度分析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是否適當,引起成員對補貼政策的不同看法。而環保團體代表看守台灣協會的劉志堅博士則以韓國三星企業為例,分析產業界的環境責任。

成員在議程中陸續提出幾個有趣的想法,還有成員針對政府是否應補助綠色產業,與蕭代基教授有針鋒相對的詰問,可惜由於時間因素僅能獲得初步解答。成員最後一一作自我介紹,並簡短闡述自己的環保理念。由於共識會議主要討論議程下週才開始,預備會議安排的討論時間很少,引發成員的些許怨言,卻也更讓成員期待下週的正式會議。下週會議將邀請產業界代表參與討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並透過成員與會議執行專員的後續聯絡,由成員自己決定第三週的議題以及與談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