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2日
作者:黃瀚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然而法令的保護,並不能和保育成功劃上等號。獵人們只知道捕捉灰面鵟鷹會被逮捕罰款,卻不知道為什麼不能捕捉。有鑑於此,墾丁國家公園自1984年起,展開長達12年的專案宣導。
目標鎖定恆春地區20所各級學校,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出資,結合藝文與生態保護觀念,在小學舉辦演說、繪畫、作文、歌唱……等各項活動;邀請國、高中生參觀國家公園、組織保育社團……在眾人的耕耘下,保育觀念就這麼一點一滴在青年學子心中生根、發芽、茁壯。
保育人員多管齊下,配合媒體宣傳,全台灣的民眾開始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滿洲天空灰面鵟鷹群飛的壯觀畫面,並驚豔於自然之美。
逐年調查、研究灰面鵟鷹亦是執行重點之一,過境期間,研究人員比鷹群更早起,每天清晨5點多至社頂公園凌霄亭計算猛禽過境數量,數十年來從不間斷。研究報告多次於國際猛禽研討會發表,如今豐富的資料庫已是東亞之冠。
永續資源,人鳥共存
保育推廣逐漸看出成效,全程參與保育工作的墾丁國家公園保育課蔡乙榮回憶道:「教育的功效是最大且快速的,早年滿洲孩子把隨父母上山獵鳥視為理所當然,在產生保育觀念後,反而會告訴家長濫捕灰面鵟鷹的嚴重性,甚至阻止捕捉行為。」此外,國家公園警察取締鷹腳踏數量由一年一萬多枝,下降到百枝以下。
十多年過去,人們也逐漸體會到吸引觀光客的灰面鵟鷹是地方的永續資源,鄉民自動成立「灰面鵟鷹巡守隊」,夜間協助警方巡邏灰面鵟鷹棲息的山區,遏阻不法獵人。
人類對大自然的觀念逐漸改變,從掠奪利用到和平互惠,灰面鵟鷹的保育史,證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也因為眾人的努力,上萬隻灰面鵟鷹組成的「鷹海」,得以繼續在滿洲鄉遨翔百年。
※本文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