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GDP──成就科技新貴的背後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只剩下GDP──成就科技新貴的背後

2010年05月01日
作者:呂苡榕(立報記者)

1984年12月3日印度波帕爾市(Bhopal)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毒氣外洩事件,聯碳(Union Carbide,或譯作聯合碳化公司)工廠裡40噸的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MIC,註1)氣體,因為水流入儲存槽而洩漏出來。

40分鐘內,劇毒氣體擴散至人口稠密的住宅區,第一批罹難者因為肺積水導致呼吸困難而送命,據官方統計,立即死亡的有2200多人。一週內共奪走15300條人命。後續加上地下水污染導致相關疾病受害的,高達30多萬人。

當年廢棄的化學儲存槽還留有390噸化學毒物繼續污染地下水,居民飼養的牲畜、種植的作物,甚至舊工廠附近的土地,都還保留20多年前的毒物,因為當年的聯碳拍拍屁股走人,將整治當地環境的責任丟給印度政府。

428國際工殤日那天,站在行政院門口抗議的勞工團體重提這件事,因為類似的事件,其實在台灣的土地上也不斷發生。

197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來台設廠,享受獎投條例的種種補貼和優惠,利用台灣充沛而廉價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剛開始,生產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基座、電視機零組件,並投資半導體封裝業。

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就作為國際加工出口基地,政府選中當時美日在台投資的電子產業做為基礎,希望朝電子零件機組方向發展,但台灣的地位逐漸受到其他工資更便宜的地區威脅,加上產品雖然在台生產,但關鍵的技術卻仍掌握在外資手中。

因此政府希望能藉著技術升級來獲得更多的競爭力。1974年政府成立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工研院電子所前身),設置IC示範工廠,1976年與美國RCA合作,引進CMOS IC生產技術,並派工程師遠赴RCA學習IC技術。

因此RCA在當時除了是一個高科技投資產業外,也是一個技術合作的企業,為台灣提供升級的機會。

只是這些合作關係,雖然成就許多科技新貴,卻也換來大量的污染和傷害。

根據RCA員工關懷協會統計,目前約有200多人因罹患嚴重過世,而受疾病所苦的員工一千多人。賠償官司纏訟十多年,雖然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但因為舉證「工廠污染和員工罹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十分困難,因此一直到現在,官司仍然緩慢的進行著。

舉證困難的部分原因當然是台灣政府對於職災的相關法令不健全,對於發生職災的勞工也無法提供協助(註2),因此員工大多只能自求多福。更不用說訴訟過程,政府不會主動伸出援手。以RCA為例,許多人在RCA關廠後就失業了,根本繳不出健保費,卻又罹患重大疾病,開刀看病都沒錢,政府卻沒有主動關心這些撐起台灣經濟發展的勞工們。

另一個造成員工舉證艱難的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的廠商都不會主動提報他們所使用的化學原料,許多環評委員就曾經抱怨,每次要跟廠商調資料,不是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就是只給了部分。加上政府並沒有要求強制提報,因此員工根本不可能了解自己處在甚麼樣的工作場所。

雖然勞委會已經搞了一個「化學物質提報及申報」的網站,讓企業「主動」提報,不過這個網站從一開始的建置、相關內容、實施措施以及是否有針對未提報的企業進行懲處等細節,民間團體完全被蒙在鼓裡。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表示,把民間團體排拒在外,然後當民間團體要求企業必須公布所使用的化學物質時,再端出這個網站。問題是這個網站根本沒有達到民間團體要求的標準。這樣的做法恐怕只會讓民間團體認為,政府打算敷衍了事。

資訊公開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這關係到「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包含兩部分:人和環境。也就是,相關人員的內部控制能力,和整體環境的變動機率。

一個資訊不公開的狀態下,外部的人要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各種變項,例如:使用的原料、製程中可能出現的副產品、製作過程中可能使用的物質等等資訊,都影響評估者去判斷整個生產過程出現的風險。如果無法掌握基礎資訊,做出來的風險評估只會低判了風險的程度。

另外,風險評估最重要的不只是預估風險,還必須指出「無法預測的風險」。因為這些因能力不足而尚未有效預測的風險,才是未知的未知。

RCA駐廠的1976年,距離現在34年,許多開發案的環境影響評估中,環評委員都會要求開發單位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這或許是一種進步,但只是「形式」的進步。因為廠商仍然以「商業機密」做為理由,拒絕提供完整的資訊,而有時候,廠商自己可能也不清楚生產過程中究竟會有甚麼副產品。

以「健康風險評估」來說,開發單位必須預測這項開發對於當地居民的健康產生的風險,不過這種做法在前提上已經有問題了,開發單位通常只會針對「當地居民」,所以只就開發地區周遭進行評估。

可是污染物質並不會消失,它們的濃度或許會隨著空氣、河川和海水稀釋掉,但不表示它們「消失」了。而這些污染物質,可能經由地下水污染農作物、養殖業甚至酪農業,也可能流入大海,污染海洋、魚類。而這些東西會隨著食物鏈,重新回到人體──每個食品消費者的人體內。

因此,只針對附近居民做健康風險評估就足夠了嗎?

加上環保署對於各種污染物質的標準並不嚴苛,有些毒物甚至沒有列管。政府也不知道會產生這種東西,所以根本不知道要進行管制,所以評估的標準往往都是「評估結果對居民健康並無長期不利影響」。

但根據中科三期后里地區居民表示,專家學者協助當地進行檢驗,發現致癌率高達26%,比起官方統計數字高出許多。當地居民進行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戴奧辛超過標準值的,高達檢驗人數的1/3。

更不用說科學園區將污水排進居民的灌溉用水中,導致水質導電度高達2千多度,超過標準值750(umhos/cm,註3)將近三倍。然而,這樣的檢測結果居然還是:評估結果對居民健康並無長期不利影響。

會議上,居民質問中科副局長,「那邊的水可以拿來灌溉嗎?」副局長只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應這個簡單到不行的疑問。

波帕爾市工業傷害至今粗估有30多萬人受害;RCA纏訟多年,1000多名員工罹病,還不包括桃園地區飲用地下水的居民;雲林六輕、高雄縣台塑仁武廠、新竹霄裡溪,還有許多遭到污染卻已經被遺忘的地區。

當政府決定獎勵投資、振興經濟,提供便宜的水、電、勞動力和環境,不惜一切支援企業生產,導致台灣「政商一體、全民工殤」。這麼做也許真的可以換來亮眼的GDP,或許吧,但也只剩下GDP而已。

※ 註1: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由光氣(Phosgene),與甲胺(Methylamine)作用後合成的化學品,多用於製造農藥。這種化學物,與Zyklon B一樣亦曾用於在二次大戰時屠殺猶太人,也是印度波帕爾事件造成大規模死傷的元凶。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註2:例如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網站上,對於發生職災時僅建議勞工「如果老闆故意逃避補償責任,勞工往往只能去法院告,那就必須自行舉證,所以現場的完整與證據保留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來源:台北市勞工局網站

※ 註3:根據國內外之研究,導電度高於750umhos/cm之水質,若長期灌溉於黏性土質排水不良的農地,農田可能發生鹽化現象,此可能造成作物吸水的困難,使其枯萎。所以導電度在灌溉水是重要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