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組織、群眾、資金、人才
想要抗衡政府和財團這種專業的破壞者、掠奪者,打遊擊式的點狀突破,或許是資源有限不得不然的形式,但是想要捍動整個體制,專業的組織還是比較有勝算。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和街頭抗爭同樣重要;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目標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未來的挑戰在如何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
但是,我們也看到團體們明知組織裡只有一、二位專職,仍然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無力繼續追蹤,這不只讓對手「看破腳手」,更不利建立公眾的信賴感,對於長期的組織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台灣不乏理想遠大的環保運動者,議題也不缺乏媒體曝光,但是,如何務實的界定工作範疇,腳踏實地的評估組織的實力,有計劃有節奏的推動,爭取社會的支持和長期的信賴則是一大挑戰。議題有績效是募款的基礎,必需在組織經營的過程中緊密結合。
環境運動者
一位同事曾經分享:來到協會工作以後,就很少跟以前的死黨聚會,即使聚會了,也不知道談些什麼,一開口談環境,大家就都避之唯恐不及。說著說著,眼眶泛紅掉下淚來。
這位同事心裡的苦,並非單獨的存在。
我進入環境運動的領域至今已有15年,猶記1995年剛入門時,黃文龍醫師─柴山會的經驗,讓我對非營利組織改變世界的力量充滿響往,就好比佛門用語「一燈點亮千年暗」;猶記1998年,接受陳玉峰教授對台灣山林、土地認同的啟發後,所生出的使命感;猶記這十幾年走過美好的山川田野,或者是傷痕累累的大地;領受鄉野中滿滿的人情和草根智慧,看盡受污染迫害的人們的臉孔,還有扭曲的人性...。15年來,身心裡刻劃著土地和人民的點滴,猶如出生後的再次銘印,同時也交織著理想實踐和現實落差的痛苦。
環境運動者大都具有無私的「社會人格」,對於環境的破壞、社會的不公不義,比多數人敏感。當我們日復一日的接收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之苦;當我們不斷付出又得不到甜美的果實時,如何從中找到正面的力量,這不只需要熱情,更需要一個柔軟成熟的心智,尤其在我們實踐理想的時候,不要忘了,要讓家人、朋友、社會感受到你的愛,這是我十幾年來不斷學習的功課。
關於環境運動所需要的人才,我有一個簡單的體悟:喜歡這個工作,比使命感更重要,天使負載過重,很容易折翼受傷。
最近,在騎單車到辦公室途中,我就常問我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工作?
內心裡最常浮現的答案是:因為這是份充滿創造性,讓生命更豐富的工作。
套句生意人說的行話,環境運動處處是待開拓的「藍海」,試煉著自己生命的寬廣度和縱深。我常常在想著:如何提昇視野,開拓心胸,展現自己真實自然的一面,讓更多的人認同、支持我們的工作?如何產生改變的力量?這個議題要如何開展?
行動是力量的根源,每天只要有一些進展,每天只要得到一點回饋,我就覺得「今天真好」,由於從事環境運動,讓我們連結到各種善緣,感受生命的美好,更是一種幸福。
有心從事守護大地海洋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美好!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李根政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