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7日
摘錄自2010年5月6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sites/all/themes/quatro/images/news-default.jpeg)
拜雷射科技之賜,飽受乾旱侵襲的國家,未來也許可以在急需的時候製造雨雲。物理學家發現,朝空中發射雷射脈衝,能觸發水滴的形成。
科學家卡斯帕瑞安和日內瓦大學的團隊期望尋找比較環保的人工降雨方式來取代「種雲」(cloud seeding),這種人造雨的技術已經發展了50年。
所謂種雲是以火箭攜帶碘化銀粒子將它們灑向天空,這些粒子是作為「凝結核」,周遭即形成水滴。但卡斯帕瑞安表示,將碘化銀粒子撒向空中,對環境的影響令人擔心。
現在研究員發現,朝大氣雲室發射能量光束,會產生充滿離子氮及氧分子的「通道」。其作用是充當冷凝錨,和碘化銀的作用十分相似。水滴與離子融合時,它們在潮濕管道上的尺寸從50微米膨脹至80微米。
卡斯帕瑞安的團隊在好幾個夜晚朝柏林上空發射強力的「移動雷射」。他們再度發現,濕度足夠時,凝結的水滴會沿著雷射路徑形成。
研究員下一步計畫是研究是否能藉由掃射天空,在更大範圍製造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