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之意涵所在
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以4個研討會來揭開新仟禧年的典範討論,主題分別是對人們的利益、變局中的管理、社區與保護區、以及尺度的連結。串連這四項研討會主題的是7個工作坊:地景的連結、建立對保護區廣泛支持、共事的新方式、發展經營管理的能力、為現與未來經營管理保護區、建立無虞的財務機制、建立廣泛完整的保護區體系。另外還有海洋保護區、世界襲產及保護區與平等三大跨工作坊的重點議題。
審視這次大會的整體架構,可以發現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典範,或甚至說保護區的學說,已不僅限於早期純自然棲地保育的思維,而已能相當務實地面對「保護區是一社會空間」的論述,對避免保護區成為「生態孤島」提出連續面的因應對策,正面對待與保護區緊密互動的權益關係者,特別是在地社群。
若從大會主題「跨界」的意涵來解讀,保護區議題不再是生物生態學者的專利,保護區議題需要跨領域的研究與資源整合;跨界概念的提出,象徵保護區學說範疇的擴展,從點與線的思考,穿越疆界,逐漸形塑出兼具面與網絡的架構;跨界的主張打破官署與在地社群間的理論封印,可望提供社會力的揮灑空間;跨界利益的追求是探索不同立場與價值雙贏多贏局面的開始;標舉「跨界利益」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正是在破除保育人士固步自封的自我限制,將保育的思維、範疇與典範置於廣闊無限的願景空間。
國際資訊交流 台灣不缺席
台灣參加這屆大會共約11人,6位來自學界(涵括地理、生物、景觀、環教、森林等領域)、兩位政府高階官員、3位民間人士(一位為資深的保護區事務專業人士,兩位協助週邊展場事項)。可惜的是,多位實際參與保護區經營事務的官員與保育人士,因種種因素未能參加大會。正當國家產業與土地利用方式面臨世代交替的關口,台灣保護區基層指揮官在國際保育社會形塑新仟禧保護區典範場合上的缺席,難免有些許遺憾。
近年來,台灣自然資源與保護區經營管理的體制與典範也出現轉折的契機,馬告國家公園芻議的共管主張,及社區林業的直接與社區部落互動是最佳的例證寫照。綜觀目前國內保護區的重要議題,諸如:如何在保護區的議題上與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族)共同建構新夥伴的關係、如何建立與權益關係者互動的管道與正面的對話、如何連結不同的保護區系統與周遭的土地利用、如何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觀光遊憩間有互惠互利的均衡、如何評估改進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效能等等,在在與本屆大會的主題緊密扣連。因此,期盼此次珍貴的國際交流經驗,藉由與各國及地區的資訊交流與個案分享,能對國內的議題與相關發展,引發進一步的回響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