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永遠是環境保護的初衷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生存永遠是環境保護的初衷

2010年06月02日
作者:傅恩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撇開政治、名人八卦外,不經意發現最近多數談話性節目、新聞專題圍繞兩個大方向,其一是如何賺大錢,除了個人層次的財運、投資外,總體層次就是未來經濟產業政策,特別是兩岸經濟,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A擱發」嗎?

另外一個方向也是談未來,甚至是更全面、全球的層次上來談,氣候極端的變遷,及其影響的糧食、水資源、疾病衛生、環境甚至於生存問題,從極地冰山的融解、移動,對洋流、海平面的影響,賴於生存的土地、物種消失,極端氣候帶來的災禍與資源匱乏。

兩種的「未來」似有交集、卻無共識點,恰恰是所有環保議題面臨的困境。

根據調查顯示,越來越多一般民眾認同科學家們所提出的暖化證據,以及相關生存危機的影響,但在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也隨之下降。台灣民眾對氣候暖化的認知度也超過8成,但對部分解決之道,如能源稅、減少高排碳污染產業的贊同度卻不高。

對於未來,人們都是有期待的,因此希望能有好的投資、就業環境,經濟發展繼而帶動生活水準,相對的對於產業進駐創造就業,貿易障礙解除(自由貿易)發展經濟等關鍵字,不禁的丟出贊成票。

對環境的未來,人們也是同樣有期待的,然而眼光似乎更遙遠的,先談賺錢的未來、「再談」環境的未來。

產業進駐若帶來污染,解除貿易障礙對傳統農業、產業的危害,以及繼之而來環境管制的解除,鼓勵更多污染立基的產業,卻輕易的出現「我們要先有肉吃再談未來」的聲音。

例如中部科學園區環境影響評估爭議,農民及環保團體提出污染證據,儘管連司法都認定環評忽視光電產業廢水,實屬瑕疵環評予以撤銷,但不只環保主管機關以「現實」為由拒絕要求中科停工,不少經濟發展至上的支持者,也仍希望光電產業進駐當地,希望年輕人能因此回鄉、帶動發展。

在ECFA、FTA(自由貿易區)的種種討論中,也不見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劃,是否有永續環境的概念。目前被賦予眾望的ECFA,期待透過這個過渡的區域貿易協定,讓兩岸能藉此減少9成商品的關稅,創造兩岸雙邊的自由貿易,無論支持或反對者都不能否認,一開始得利者是石化塑膠、鋼鐵產業,卻可能犧牲所謂弱勢的農業、傳統產業,恰恰是鼓勵污染為基、掠奪土地資源的產業。

「溫飽」當然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因此筆者向來不願意將經濟與環境一分為二來討論,因為「生存」正是環境保護運動的初衷,無論是談經濟、或論環境,都不能忽視「即見」的未來以及「遙遠」未來的交集點。

從「即見」的未來檢視中科新的開發案,目前有千餘職缺,中科提出將有上萬的就業人數,以及上千萬的產值;「即見」的未來也可見,中科新開發案的排碳量有一千萬噸,用水量龐大、排擠上萬農民的耕作水源,光電業廢水排放將污染大甲溪下游農作。

從即見未來的角度來看,有人定義,新開發案有利有弊,因此我們是否能從「遙遠」的未來來看,在數年後產業發展變遷下,我們還留得下多少廠區、多少員工,似乎難以預測,從全球經濟產業變遷的歷史借鏡,筆者難以樂觀。

然而,數年後清楚可見的,便是上萬的農民消失,大範圍的農地消失,我們的糧食、水資源基礎不再,而污染過的環境還能回饋、餵養我們多久呢?再論這個過程中獲利的是企業的老闆、下好離手的金融投資業,還有呢?

再談談「即見」未來與「遙遠」未來的交集吧!難道,我們給自己的真正挑戰,絕不是再續辯論經濟與環境孰重孰輕,而是是否有創造真正永續的可能。

環境主管機關所謂的「現實」,不外乎國家既定的經濟產業政策不可鬆動,因此即便連環評、司法,國家內部的制度都質疑時,仍無法決策變更,那建基於最不永續的發展思維,在政黨輪替之中毫無鬆動的思維,難道也是我們的思維、沒有遙遠未來的思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