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土成金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點土成金

2010年06月07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張元昱、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最近這幾年,竹北市突然熱鬧繁華了起來,昔日的農田,變成一棟棟的高樓大廈,高鐵站的進駐,加速了農村變遷,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商圈型態。有人喜歡竹北市嶄新的風貌,有人卻感嘆竹北的農地越來越少,在時代變遷下,農地的消逝代表了什麼含意?而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環境,又懷抱著什麼樣的期待與盼望?

562點土成金

招牌上斗大的『璞玉田』二字,指的是新竹縣政府早在2001年,就計畫配合高鐵,在竹北、竹東、芎林一帶推出的「璞玉計畫」,後來改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由交通大學主導,希望以交大竹北校區為軸心,設計一個高科技研發的產官學聚落,吸引高科技人才進駐,帶動高鐵週邊的地方發展。

2009年12月9日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主計畫,園區規劃有447公頃,包含82公頃的IC及SOC產業專區、40公頃的交大竹北校地、和325公頃的優質生活區,預估超過三萬五千個就業機會,並創造千億元以上的值。

台知園區採預售式區段徵收,先預售產業專用區作為開發經費,未來地主可以選擇領回配地的40%,或是公告地價加四成的現金補償。期待開發的居民,組成「璞玉計畫促進會」,希望加速推動開發時程,勾勒著未來的美好藍圖,彷彿已經看見新市鎮繁華的景象。

但也有人不這樣認為,因為光在竹北市,就已經有四次以上的土地徵收,從縣治一期、縣治二期到新竹生醫園區、高鐵新竹站等開發案。再加上這一片被鐵皮圍籬 圈住的荒地─台灣大學竹北校區,原本新竹縣政府希望借助台灣大學的號召,帶動地方發展,於是早在1998年,就提撥了22公頃土地給台灣大學,但到現在只蓋了一棟大樓,望著荒草蔓生的空地,讓一心期盼開發的竹北市民,相當失望。

反對土地被徵收的居民們也組織「反璞玉計畫自救會」,並發動連署,希望能阻止璞玉計畫的開發。

世代生活在竹北市的陳發生,今年已經七十多歲,還住在老三合院裡,神明廳掛著父親寫的朱子格言,正是客家文化「晴耕雨讀」的最佳寫照,陳發生同時也是當地稻米產銷班的班長,他估計這一次的徵收案,消失的農地有三百公頃左右。

這些還生活在當地的農民年紀大了,也有人還希望能夠保有種菜跟居住的生活環境,繼續享有寧靜的農村生活,但是在開發浪潮之下,這些都是未知數。

透過這次的案例,贊成與反對的意見,恰恰反映了每個人對土地利用的看法不同。長期關心台灣土地的地政學者徐世榮,擔憂今年通過的產創條例,中央政府的稅 收減少,自然也影響到地方政府財源的分配,會更積極地進行土地開發,他認為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台灣的土地政策,會產生嚴重問題。

同樣面臨開發壓力的,還有竹東市二重埔,原先這裡被規劃做為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的用地,但在居民的反對聲浪下,國科會也經費不足,於是宣告放棄徵收。2006年新竹縣政府推動都市計畫,要徵收土地做開發,又造成當地居民意見的分歧;無獨有偶的,住在苗栗縣竹科四期竹南基地上的農民們,也因為想要持續保有農耕生活,而不得不走上街頭抗議。

層出不窮的抗議土地徵收事件,主要是在地居民的聲音,從來沒有真正被重視過,即使辦了說明會,政府也說得不清不楚,居民無法解除疑惑與不滿。徐世榮認 為,真正的民眾參與,應該回到行政程序上舉辦聽證會,讓正反兩方居民的意見,都能切實的評估進去,而不是像現在,只是表列的意見陳述而已。

不論市地重劃或是土地徵收,開發案讓農地不斷地流失,但卻又沒有一套依附的準則,到底我們的農地開發,是否有限制的終點?農發條例第九條清楚寫明『中央 主管機關為維護農業發展需要...應擬出農業用地的需求總量,並定期檢討』,但在這幾次的土地徵收爭議中,卻都沒有聽見農委會的聲音。

這些問題回到源頭來看,就是每個縣市的整體規劃,在現行的法規中,只有大範圍的跨縣市的區域計畫跟市區的都市計畫,獨獨缺少屬於各縣市自己的空間計畫,也就無法做通盤考量。

每個人都想要過更好的生活,但這些必須仰賴良善的規劃,城鄉該怎麼發展?生活的空間要有怎麼樣的遠景,如果土地發展失去管控,台灣的土地樣貌又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而我們生活在這座島嶼上,又怎麼能安心地安居樂業。

這幾年,抗議土地被徵收的農民不斷走上街頭,大聲吶喊著『良田不願被徵收』,在經濟掛帥的今天,大部分的事物,都以經濟產值看待,土地的價值也被量化了,但土地徵收其實並不只是表面,還有背後所隱藏的當地聚落文化、生物多樣性、居民的土地情感等等。今年4月 20日,由政大地政學者徐世榮和三十多位教授連署投書媒體,認為台灣的土地徵收,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徐老師以鄰近的國家日本相比,台灣的土地面積是日本的十分之一,每年的徵收案件卻是日本的十倍,從這數據來思索,政府該是正視我們的土地徵收政策的時候了。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