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氣候變遷的相互影響 | 環境資訊中心
貿易與氣候變遷

貿易與氣候變遷的相互影響

2010年07月01日
作者:鍾國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貿易與環境的關係

貿易與環境原有各自的獨立發展趨勢,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貿易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更密切。許多環境破壞根源來自全球經濟活動不斷擴張,國際貿易從雙邊走向多邊關係,也就逐漸構成愈來愈複雜與龐大的經貿網絡。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與全球環境問題之間的關係變得更明顯,必須同時管轄與關照到這兩大體系的多邊關係,一定會有不同方式的磨擦。

貿易和環境在基礎面之間的關係,源自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是『環境』,而貿易活動的基礎,來自所有與環境相關的基本要素的投入(包括金屬、礦物、森林和漁業等),並且因為貿易活動難免需要不同種類與程度的能源,這些基本要素必須進一步用不同製程或組合方式,重新處理以成為能源需求的物質形式。此外,除了產品被拿來當作貿易對象之外,貿易也同時可能包含廢棄物的經濟交易活動,這當中包括一般的廢棄物與有毒害的廢棄物在不同比較利益基礎的國家與地區之間交易廢棄物(或者稱為副產品)的活動。坦白說,這種貿易活動可能有助於改善特定地區(尤其是較具有經濟規模與政治權力的國家地區)的環境品質,但是,也可能在國家地區的經貿實力與社會關係不平等的情況下,衝擊環境或經濟能力較脆弱的國家地區。

以UNEP與IISD在2005年曾經建議過的重點為例,貿易與環境的討論架構,我們可以從下表出不同的重點:

表1. 貿易與環境討論架構及重點

議題

重點

國際環境管理

起源與原則 / 多邊環境協定MEA的結構 / MEA原則 / MEA執行和爭端解決 / MEA的貿易措施

WTO的基礎

貿易和環境委員會(CTE)/ 核心原則 / 與環境有關的關鍵協議 /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貿易(1994) / 貿易技術壁壘協定 / 該協定應用於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 / 其他協定 / 區域貿易協定 / 爭端解決

法律和政策的聯繫

環境標準和加工生產方法 / 環境標準和競爭力 / 環保標準/ 環保標章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及與國際貿易關係)/投資 / 政府採購 /智慧財產權 / 補貼 / 農業問題

多邊經濟協定(MEAs)與WTO

體制問題

貿易開放政策的決策 / 貿易協定的環境影響評估(政策環評)

 

貿易對氣候變遷的可能影響

多數研究均顯示,由於經濟活動增加的規模效應,貿易自由化可能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採用石化燃料的大量且頻繁的運輸工具所排放出來的廢氣,可能導致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可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也可能因為採用了某些特定的貿易方式而減緩氣候變遷的惡化程度。例如,根據WTO與UNEP在2009年聯合公佈的報告指出:藉由普及減碳等對氣候友善的技術外溢與技術轉移等貿易措施、或透過溫室氣體(GHG)排放強度較少的商品生產過程及重新安排貿易組成方式,建立了一個新的比較優勢(成分組合效應)、或是在能源密集型部門採用減緩氣候變遷的技術之外溢與擴散的貿易,獲取對抗氣候變遷的具體技術效果。這些都可以是貿易可能影響氣候變遷的兩面觀點。

因澳洲乾旱影響向日葵作物耕種;圖片來源:wikipedia

氣候變遷對貿易的可能影響

相對之下,在全球經濟結構中,可能被氣候變遷問題影響的產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工業部門之外,諸如農業、林業、漁業、旅遊、運輸業等部門,都可能受到重要影響,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可能受到更具體的衝擊效應,而這些衝擊往往都會直接影響到貿易。

只是,WTO與UNEP也都承認,從過去到今天的研究報告,大多著墨在透過特定類型的貿易行為如何減少GHG排放的相關主題與內容,且這些對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措施,都盡量用定量分析方法作為政策決策者的參考。但是,氣候變遷又是如何影響貿易?老實說,這方面討論太少,且多僅止於質性的描述,根據WTO與UNEP在2009年的聯合報告所述,嚴格地說,氣候變遷可能影響貿易的效應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份:氣候變遷可能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比較利益,以致該國之既有國際貿易類型轉移,亦即主要受衝擊的國家,將會是過去的比較利益優勢來自於氣候或地理等因素的資產。產生的負面效應,主要是愈依賴農業為主的國家,愈能體會氣候變遷對於農作物收益的衝擊。至於氣候變遷的衝擊,不僅是消費品,非商品的服務業也可能受衝擊,尤其是過去高度依賴自然資源作如海灘、潔淨海洋、熱帶氣候、積雪等條件。總之,「比較利益非固定不變」,消費者的喜好也可以改變,但是,無論如何,在不確定的變化之間,與其沒有任何準備,國際貿易仍是作為氣候變遷調減緩與調適的一種重要方法。

第二部分:氣候變遷可能會增加國際貿易所依賴的產業供應鏈與物流配送運輸的脆弱性。在IPCC於2007年出版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有過詳細說明,例如貿易商品進出之港口,可能因為颶風等氣候變遷遭受損失或影響正常運作、依賴內陸運輸如萊茵河乾涸將受衝擊。而開發中國家與全球經濟的整合,常依賴的就是這類需要高度參與全球經濟分工的商品鏈,藉以找尋其比較利益。換句話說,開發中國家因為經濟基礎比較脆弱,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潛在衝擊效應下,可能會比以開發國家更容易遭受負面的衝擊(WTO-UNEP, 2009: 64)。

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北部的鐵谷阿(Tegua)島在過去因位海平面上升而成為氣候變遷衝擊下的難民。圖片來源:Common Dreams.org

【參考來源】

1.Hufbauer, G. , Charnovitz, S., and Kim, J. (2009) , Global Warming and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Najam, A., Halle,M. m and Meléndez-Ortiz, R.(Eds.) (2007), Trade and Environment: A Resource Book,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CTSD),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etworking Group(The Ring)

3.OECD & IEA(2008),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4.Tamiotti, L., Teh, R., Kulaçoğlu, V., Olhoff, A., Simmons, B., and Abaza H. (2009),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5.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2005), Environment and Trade: A Handbook, 2nd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6.韓玉軍、陸暘(2009),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係-基於對CO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 第03期。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動態環保資訊蒐集計畫」專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