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週年特輯:萬事起頭難 排除萬難守護聖山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玉山週年特輯:萬事起頭難 排除萬難守護聖山

2006年04月05日
作者:黃瀚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想像光禿鮮有天然林的玉山;想像公路穿越,果園處處的玉山;想像礦產開發,卡車來回的玉山……若非國家公園成立,這些讓人難以想像的畫面,可能正是現在玉山的模樣。

翻開玉山國家公園史,訴說的不僅是相關人員的堅持努力,還記載著人與土地的深沉思索。

白雲之上:簡敏男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1985年,台灣第3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正式公告成立。「創業維艱」4字,或許可成為成立波折的註解。開發與保育之爭,屢屢在國家公園內上演。

首先有待解決的,是國家公園與林務單位對土地利用的分歧。一旦玉山國家公園成立,範圍內所有伐木作業必須停止,且不得隨意造林,引起林務局極大反彈。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首任處長葉世文回憶,當時林務局雖計畫伐木與造林並行,認為「老樹砍完,新樹也生長了」,但人類試圖控制大自然興衰的理想,往往淪為一廂情願。只見天然林一一倒下,新植樹苗卻因為土質鬆動、淺薄等原因,怎麼樣也生長不起來。解決環境破壞刻不容緩,國家公園積極與林務局交涉,4月國家公園成立,2個月後讓玉山的伐木走入歷史。

不僅如此,當時新中橫玉里至玉山段的開發也蠢蠢欲動。這段公路若興建完成,將會穿越包括楠梓仙溪、達分、大分等國家公園核心地帶,都是野生動物活躍的區域。「我們不能只站在人的觀點,思索道路開闢與否,」葉世文說。他以中橫公路為前車之鑑說明,台灣地質脆弱,公路開闢後,每逢大雨必坍,造成第一次破壞;因為有道路上山,導致谷關以上過度開發,果樹滿山,是第二次破壞;果樹使用的肥料污染水源,讓德基水庫嚴重優氧化,是三度傷害。道路開闢引進的往往不是便利,而是破壞,猶如一把切割環境的利刃,造成的生態破壞的連鎖效應。當時玉管處人員集結官員與民間研究人員,幾度頂著頭盔上山勘查,堅決反對此段公路開通。

瑞雪迎冬:簡敏男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民間亦有贊成公路開發的聲音,尤其在國家公園成立前便獲得瓦拉米採礦權的業者,19家聯合要求上億元賠償。由於牽涉利益,民意代表屢屢施壓,葉世文說當時「黑函接不完」。他曾與礦主繞行山區多次,多數礦主只知道地圖上礦區大概位置,並不清確實地點,況且尚未投資、開發,每年僅繳交幾千元礦稅,要求鉅額賠償並不合理。管理處先將瓦拉米地區劃為管制區,限制採礦,交涉多年後只賠償已完成的地上設備與所繳礦稅,共1,700多萬。

1999年,瓦拉米終於正式劃為生態保護區,區內共紀錄900多種動、植物,玉山國家公園曾在此區繫放多隻台灣黑熊。現在大家提到瓦拉米,想到的是生態樂園與自然步道,殊不知這片淨土差點由於人們的一念之差,永遠告別台灣。

玉山國家公園步入第21個年頭,除了繼續保育經營外,對環境的管理也開創出新局。(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