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前所認識的氣候變遷 | 環境資訊中心
貿易與氣候變遷

我們當前所認識的氣候變遷

2010年07月08日
作者:鍾國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IPCC分別在1991年至2007年發佈四次評估報告,這些也是全球氣候變遷談判的主要科學評估依據。第一次評估報告促成聯合國決議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二次評估報告加速推動《京都議定書》;第三次評估報告增加『研究與系統觀測』、『氣候變遷的影響、脆弱性和適應工作所涉及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內容』及『減緩措施所涉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方面內容』三個新的常設議題。這導致IPCC在2007年的第4次評估報告整合常設議題,為氣候變遷議題提出更詳實的科學證據,並獲得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IPCC第4次評估報告(APR4)將為2012年後的國際溫室氣體(GHG)減緩與多邊工作談判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

IPCC在2007年預測世界各地都將受氣候變遷影響,而受衝擊最強烈的國家將是開發中國家,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極地、小島國家等區域面臨的氣候變遷影響最大。全球變暖將導致氣候災害更普遍、熱帶風暴更頻繁而強烈侵襲陸地。高溫和暴雨天氣將危害世界部分地區,導致森林火災和病疫蔓延等後果。海平面上升將令沿海地區洪澇災害增多、陸地水源鹽化。一些地區飽受洪澇災害的同時,另一些地區將在乾旱中煎熬,遭遇農作物減產和水質下降等困境。

捷克貝隆卡(Berounka)河在2002年的歐洲大水災中侵襲貝隆區 (Beroun District)的村莊;圖片來源:wikipedia

溫室氣體排放趨勢與結構

自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溫室氣體(GHG)排放總量在1970年 至2004年之間,增加了70﹪;這期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增加80﹪,其他各類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速率亦各不相同。據研究統計,這期間導致全球GHG 增加的主要排放源來自以下幾個部門,它們在這期間使溫室氣體增加的速率如下:

全球GHG排放主要來源部門及增加速率

排序

部門別

GHG增加速率(1970-2004)

1

能源工業

增加約145﹪

2

交通運輸

增加約120﹪

3

工業

增加約65﹪

4

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變化和林業(LULUCF)

增加約40﹪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世界各國若僅延續既有氣候變遷減緩措施,未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會繼續增加。另外,IPCC也推估,全球如無減緩措施,預估在2030 年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由2000 年的398 億噸CO2 當量,多增加97-367億噸CO2 當量(增幅25-90%),其中,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CO2 排放增量,將來自非京都議定書之附件一國家。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關係

我們當年所認識的氣候變遷狀況,太容易被具有科學客觀形象的學者專家與權威組織所影響,但是,必須小心環境與氣候變遷關係裡的陷阱(有心者可以自行回到最前面所提過的三大基本立場差異,體會不同的報告與說詞背後的價值立場),我們當前所認識的氣候變遷,不只是單純科學研究問題,更是經濟與發展問題,也說不定是環境與政治問題...。

想要探究貿易與氣候變遷,有時須回到人類社會對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基本關係,是否與時間發展(時間序列)有關?國際間研究這方面的重要假說,多來自「環境庫茲涅茲假說」,這假說指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存在倒U型的趨勢,但對取樣國家性質,有的並未更深入區分,是否存在反折點也有相關實證研究,在質疑同質假設前提的基礎上,韓玉軍與陸暘在2009年曾對OECD與非OECD等165個國家重新分組檢驗上述關係,研究發現「高工業、高收入」國家固然出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型趨勢,但「高工業、低收入」國家之環境污染與收入成長同步。

依各國人均排放溫室氣體的地圖(紅色表排放多、綠色表示排放少);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結論即說明類似中國等高度工業發展國家但普遍收入較低的群組,的確面臨到需要收入成長就必須面臨高污染的兩難困境;至於低工業高收入國家已經轉向消費型的污染而低工業低收入之國家,環境質量轉折點不明顯,可能取決於國家政策對早期環境管理政策之發展方式。該研究假設的確有「工業發展階段移轉」,即使是低工業高收入國家也可以因為新型技術發明或生活型態導致再次進入污染階段,而這物質與產品的生命週期與國家的發展之間,也就隨著國際分工(主要透過國際貿易)而不斷各自找尋向高收入目標流動的狀態。

 

低工業

高工業

中低收入

微弱倒U型

環境污染與收入成長同步

高收入

N型(~)

倒U"型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之趨勢類型表(資料來源:韓玉軍、陸暘(2009))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之趨勢類型圖(資料來源:韓玉軍、陸暘(2009))

由這個研究結論,也可體會到以WTO會員國為群組的多邊貿易關係協商時,傳統上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指標,並結合清潔生產技術與市場機制時,不同工業化程度與不同收入程度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模式移轉的可能參考。此外,世界銀行在2007年時的研究報告也發現,若溫室氣體高排放之開發中國家中的18個國家能消除四種基本清潔能源技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可使貿易收益增幅達13%。

【參考來源】

1.Hufbauer, G. , Charnovitz, S., and Kim, J. (2009) , Global Warming and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Najam, A., Halle,M. m and Meléndez-Ortiz, R.(Eds.) (2007), Trade and Environment: A Resource Book,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CTSD),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etworking Group(The Ring)

3.OECD & IEA(2008),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4.Tamiotti, L., Teh, R., Kulaçoğlu, V., Olhoff, A., Simmons, B., and Abaza H. (2009),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WTO-UNEP report.

5.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2005), Environment and Trade: A Handbook, 2nd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6.韓玉軍、陸暘(2009),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係-基於對CO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 第03期。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動態環保資訊蒐集計畫」專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