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三垟溼地 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水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溫州三垟溼地 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水環境

2010年08月06日
本報2010年8月6日中國溫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三垟濕地中國古諺「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描寫江南水鄉怡人風光,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活動昨 (5日)參訪的溫州三垟溼地卻也不遑多讓,走訪期間,見證溫州市民爭取省政府支持、治理工業化後受污染水環境、營造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初步成果。

河中的移動工具三垟溼地位於大溫州中央地帶,有溫州「綠色之腎」之稱。溼地中有161個島、26個村,總面積13平方公里,由市府溫州生態園管理委員會負責經營管理,在走訪三垟溼地的過程中,可見居民洗衣、洗身、釣魚的傍水生活,種植菱角、蓮藕維生,養殖草魚協助清理水中髒污,以及揖舟載客的生態旅遊嘗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沿岸房屋正普遍進行仿古景觀的改建。

三垟濕地的荷花與仿古建築記者問到居民為何願意配合更新或遷建,在地村長回應說:「剛開始居民其實是排斥的,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家不想被更動;但後來逐漸看到了遊客進來,政府也提供資金改建,由村民改善內部、政府將建築外部統一格式與翻新,於是漸漸認同這樣的改變。」村長強調,即使到現在房價從原本的4萬一間房上漲到200萬一間房,當地居民還是不肯轉賣,「正因為他們看到了此趨勢的經濟價值。」

工商發展毀了城市內河 溫州市民正設法補救

三垟濕地的廊橋 倒影三垟溼地屬於溫瑞塘河體系的一部分,所謂「塘河」,是溫州人對於水道的稱呼,在工業發達前,緊鄰甌江發展的溫州,即遍佈大小水道,有塘有河,居民傍水而生、以河為路,位於溫州與市轄瑞安縣之間總長度達1178公里的大小河流,即稱為「溫瑞塘河」。

不過,從1980年代開始,工業化與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整體環境的意識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水域污染欠缺管理,水質黑臭隨處可見,逐漸。幸而近幾年來,城市內河治理的課題終於引起市民關注,市政府展開一連串公共溝通做教育宣導,整頓工業、畜牧業遷建或做到「達標排放」,市政府則爭取浙江省政府支持投入資金與立法,並於今年1月1 日起施行《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條例》,臨時機構「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也正式成為常設機構。

溫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沈敏7月間曾組團來台參訪台北關渡溼地與台南二仁溪整治等台灣環保工作經驗,身兼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的他表示,這部《條例》的實施,是由省人民大會為單一城市立法的少見案例,有了這部法令,組織權責、違法罰則與整治資金才有了強制性的規範,「否則只能靠政府命令來做」。沈敏表示,初步成果讓溫瑞塘河的治理成為是中國城市內河治理的指標案例,已吸引不少其他城市官員前來取經。

發展三垟溼地生態旅遊潛力 整治尚未成功

面積達740平方公里溫瑞塘河的生態整頓,同時讓位於溫州中央地帶13公里三垟溼地的環境整治獲得關注與更多支持,從參訪團的初步印象來看,成果是令人驚豔,也非常具有善用社區營造來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

負責管理三垟溼地的「溫州生態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戴秀存表示,管委會除拆遷違法工廠外,也正在做廢水集中回收的措施,另外像是在煙塵儲存、垃圾管理等方面,也有做一些貢獻。」

不過,目前的管理力道還不足夠。戴秀存提到:「在三垟溼地的水網中,如果有點源污染,將會變成整個流域的污染」,內河治理尚需更長時間的關注與耐心。他表示:「三垟溼地還是有污染問題的,主要是工業污染,從2004年開始,我們已經強制拆遷500多家共占地40萬平方米的違法進駐廠家,但目前尚有50萬平方米尚未整頓」。

溫瑞塘河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俊凱也提到:「溫瑞塘河的水系也和三垟溼地相同,都是網狀水系,兼顧了航運、供水、水產養殖、生態環境等多種面向。」溫瑞塘河共有102條河道,主要面臨到的污染有生活排水的污染、以及主要的工業污染。因為溫州市家庭工業的發源地,因此在過去2003年還沒重視環保的時候,開始做污水處理的設計,就是直接排入河中。

張俊凱也提到目前溫瑞塘河在做的污染整治,包括了大規模河道清淤、建立污水處理廠、設立下水道管網、設計垃圾發電廠、畜牧業排放管理、餐飲管理,以及最重要的部份「加強全民教育。」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清除全長1000公里的溫瑞塘河的黑臭問題。」目前,整體河域的污水處理接管率達70%,正面臨往80~90%突破的關鍵瓶頸。

張俊凱認為,在未來管理的部分會比治理還要來的重要,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方法,治理是沒有辦法延續的。關於如何以教育加強管理,來自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的幹事蔡蕙婷就提到社區號召的重要性。「要以自己的出生地自豪」蔡蕙婷認為可藉由深入社區的體驗營活動,培養居民的社區情感。

溫州蒲鞋市清園社區主任王林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早上起來聞到臭水、下班回來也是臭水、一天到晚聞到臭水」,因此他認為如果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從志願者做起,把環境做好了,自然就不用怕人不會留在家鄉了。王林引用自己親身的例子說到:「我有次看到有人把垃圾從樓上往下丟,我就叫一個小孩上去批評他,如果他不撿就賴在那裏不走。」塘河應該動員社會、社區居民的力量,才能把污染降低。

除了社區的力量之外,或許可以考慮用異業結合的方式來做環保,來自台南社區大學的黃煥彰以台南二仁溪為例,二仁溪早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電子廢棄物,旁邊有人燒廢電纜繩不說,連水中都充滿了酸洗液等重金屬,銅離子一度飆高超過4000ppm,有一次漁民清晨出海,回來的時候就跟他反映:「是不是大陸攻進台灣了!」原來早上出門時水是清的,可是回來的時侯溪面都變成了紅色。於是他號召相關的民間社團、當地民眾、與環保相關行政機關、檢警雙方,構成了守護聯盟,逼迫政府正視二仁溪污染的問題。目前,環保署已同意編列14億台幣清理兩岸三公里長的有毒廢棄物

台南社區大學晁瑞光指出,在台灣雲林最近也發生皮革廠污染,據稱廠商是曾赴中國設廠在回台經營的台商。他認為兩岸環境污染源有部分共通性,未來可考慮兩岸共同公布違法排放的黑名單,讓廠商知所警惕。

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關切中國如何面對經濟與環保的衝突?張俊凱認為:「現在中央透過各省層級會緊盯地方的經濟發展與GDP,如果地方的經濟或GDP都一直上不去,就會被施壓,發展經濟常常是心不由己。此外,如果貿然拆遷工廠或畜牧場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這是攸關居民就業維生的問題,因此在整治之時,也要同時考慮到他們的出路,包括相當的補助。」

台北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何一先認為,三垟溼地和關渡溼地的背景相似,都是因為城市經濟發達損害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但兩者仍有諸多先天條件的不同,「兩個溼地的面積差太多了,關渡溼地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但這並不表示三垟溼地威脅性就小,例如底泥是否有遭受污染的尚未解決,如果颱風將底泥捲動,可能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如果官方提到的整治方式都有確實做到,三垟溼地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官方並沒有把現地居民拆遷,也必須要和當地的居民結合,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生態旅遊。如果能往此方向持續邁進,三垟溼地的整治經驗是值得台灣借鏡的。

作者

葉人豪

喜歡爬山、走路,年輕時走了一半的百岳,還跟女友一起徒步環島。現在女友變成老婆,是個要顧家但又想到處跑的猶豫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