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容器回收變綠色寶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塑膠容器回收變綠色寶石

2010年08月11日
摘錄自2010年8月11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塑膠容器中常含有塑化劑,環保署毒物管理處長林建輝表示,將請相關部會在產品使用說明上面,註明使用方式,譬如是否可以用於微波爐、耐熱性等,並加註警語。塑化劑具生殖毒性並會干擾荷爾蒙分泌,脆弱的胎兒與幼童首當其衝。

學者建議政府仿照歐美日,針對幼兒玩具、易碰觸油脂食物的食品容器,嚴格限制或禁止添加某些易溶出的塑化劑,例如常用於PVC塑膠材質的塑化劑DEHP。

衛生署98年起委託陽明大學、嘉義大學、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針對食品容器中的塑化劑進行調查。初步發現,塑膠遇上油脂會比高溫熱水易溶出塑化劑,又以PVC的容器最易溶出,特別是PVC保險膜。陽明大學環境衛生所教授陳美蓮表示,在抽樣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包括塑膠盒裝水餃、罐裝蜜餞與餅乾等,包裝若與油脂接觸後,仍易溶出塑化劑。

環保署10日也公布塑膠再利用回收成果。98年台灣回收了近18萬公噸的廢塑膠,垃圾處理成本節省3.6億元,創造了45億元產值的再生原料。值得一提的是,8個寶特瓶可以製成一件聚酯纖維材質的再生球衣,由於台灣紡織技術進步,不久前的世足賽,荷蘭、德國等9支球隊球衣材料,就是來自台灣,算是另類台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