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09日,我在大潭仔觀察昆蟲。一片葉的背面,我發現10數枚椿象卵,這或許早已稱不上新奇。對於不感新奇的事物,人,很容易瞄一眼就將視線移開。因為那是過往已熟悉的事物,好像一切早都了然於心,再多看一眼,也不會有什麼新發現似的。但,我知道這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
對於自然界任何微小生物的隨意放過,不是昆蟲觀察家應有的態度。當這一心念閃過時,我將原已放手的葉片重新拾起,細瞧葉背上這一群椿象卵。這些直徑約只2mm的卵粒,多數已破裂,椿象早已孵化離開。不過其中一枚椿象卵殼上,有一小小黑黑的不知什麼,我覺得有必要搞清楚。於是持起相機,對焦,按下快門,檢視照片,放大,再放大,喔~差點錯過了,原來是一隻小小黑黑的卵寄生蜂正欲破殼而出。是的,想當一位昆蟲觀察家,不隨意放過任何微小之處,顯然是必須時刻牢記於心的。
我檢視其他每一枚卵,很可能,都被寄生了。印象裏,如果是椿象孵化後的卵殼,每一枚都是純半透白的顏色。然而,我所發現並拍攝到的這群卵,卵殼已破裂的,有不透明的乳黃色黏著在殼內,這或許是卵寄生小蜂的排泄物。右上方有一枚尚未孵化的卵粒,隱約可見黑色物體在裏頭,無疑地,應該是一隻尚未破殼而出的卵寄生小蜂。至於最左的那枚卵,卵殼未破,也不見黑色小蜂在裏頭,大概是小蜂尚未羽化仍在蛹期階段吧。
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和諧共處的。當辛苦的椿象媽媽產下10數枚卵粒後,她希望的也許是10數個孩子誕生。但這一回,她並沒盼到這一刻,她所產下的卵,事實上不過是10數隻卵寄生小蜂的養料。換言之,椿象媽媽產下的卵,孕育了卵寄生小蜂。說兩者之間不存在和諧,或許也不對,兩者之間事實上維持著一種平衡,構成了自然生態的某一和諧區塊。椿象太多了,也許某一種植物就會瀕臨絕種,所以椿象卵寄生小蜂就扮演了維持平衡的角色。椿象卵寄生小蜂如果太多了呢?椿象也許會滅絕;椿象滅絕了,椿象卵寄生小蜂也將因失去寄生對象,失去養份來源,導致自身的滅絕。如此看來,這種平衡,有助於自然生態的大和諧,同時穩定生物的多樣性。
前陣子,在書局找到了一本書《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作者Terry Tempest Williams。這本書簡體版譯為《心靈的慰藉 - 一部非同尋常的地域與家族史》。我喜歡這本書,於是想,這本書真的沒繁體版嗎?網路一查,找到了繁體中譯的書名《沙鷗飛處 - 湖與女人的故事》。
《心靈的慰藉》有段文字寫道:「從觀察描述椋鳥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令人懊悔的我們自身的缺點:我們的人數之多、我們的爭強好鬥、我們的貪得無厭以及我們的冷酷無情。像椋鳥一樣,我們獨霸世界。」作者還提到椋鳥在白天覓食時,爭奪其他鳥類的地盤;晚上則會搶入其他鳥類的巢穴。不只如此,椋鳥還是仿聲高手,善學其他鳥聲。「它們模仿北美鶉、雙領鴴、金色啄木鳥及菲比霸鶲的歌喉。......有高亢急速的鳴叫,也有如溪水潺潺的低 吟。如同一流的冒牌貨,它們以假亂真。它們滿嘴謊言。」作者最後寫道:「這樣的物種在大地上產生的影響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多樣化的消失。 」
如果椋鳥的行為不知節制,那麼,當其他鳥都消失時,他們將沒有鳥巢可以侵佔過夜,也沒有其他鳥聲可以模仿。如果他們能夠有所節制,控制得宜,那麼,他們將是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其中一員。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對待其他生命,能夠有所節制,不造成任一生物的滅絕,那麼,我們人類本身也是豐富生物多樣性的一員。反之,我們若造成其他生物的滅絕,讓多樣性消失,人類最終,將失去其他的生物作為食物。不,我說錯了,人類將擁有最後的食物,那就是其他人,以其他人作為最後食物的人吃人世界,便是人類走向滅絕的最後一個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