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蜂群之死 病毒微孢子蟲是元凶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北美蜂群之死 病毒微孢子蟲是元凶

2010年10月10日
摘錄自2010年10月8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2006年以來北美出現大批蜜蜂集體消失的「蜂群崩解失調」(CCD)症狀,是近年困擾科學家的生物界大謎團之一,現在美國軍方和學界合作追兇有了重大突破,認為是昆蟲虹彩病毒(insect iridescent virus)和蜜蜂微孢子蟲(Nosema ceranae)聯手殺死了蜜蜂。

美國陸軍「艾奇伍德化學生物中心」和蒙大拿大學、蒙大拿州立大學合作的研究指出,出現CCD症狀的蜂巢都感染昆蟲虹彩病毒和蜜蜂微孢子蟲,沒有CCD症狀的蜂巢則沒有這兩種病原體蹤跡;而且,這兩種病菌無法單獨造成巨大殺傷力,但當兩者聯手攻擊蜂巢時,致命性可達百分之百。這兩者都喜歡涼而潮濕的氣候,主要影響蜜蜂腹部,會破壞蜜蜂的營養調節系統。

2006年以來,光是美國就有20%到四40%的蜂群出現CCD症狀。

對於CCD的原因,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王重雄表示,一般科學界認為有多重原因,包括病毒、微粒子真菌、蜂蟹 、農藥與氣候等;至於電磁波的因素,科學家認為影響較小。他說,寄生於蜜蜂的蜂蟹與人類濫用的農藥,已證實會使蜜蜂的免疫力降低,讓體內的病毒、真菌大爆發,身體變差,沒有體力飛回蜂巢。

而台灣的CCD並不明顯,主要是台灣蜜蜂經濟價值高,用來產蜜及製成蜂膠、蜂王乳,與國外單純用來授粉不一樣,台灣蜂農用心照顧蜜蜂,一發現數量減少,就會積極補救,因此很難感受到CCD。不過,近年來,在氣候冷熱交替之際,台灣蜜蜂族群有弱化、死亡率增加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