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笠山腳下,傳出樂手林生祥沖繩三弦的悠揚。24日11名中國環保團體代表先後參訪旗山、甲仙與美濃,聽取八八風災災後重建報告,並於午後來到鐘理和文學館前,參與「大地書房」音樂會與在地市集,理解美濃如何透過文化與生態導覽活動,轉化反水庫與農民運動等「硬議題」,凝聚社區認同,並讓更多民眾身歷其境社區豐富的歷史與故事。
「農村的故事是有感情的!」喜悅山水社導覽員林淑貴表示。因此,如何利用「說故事」及各種方式,參與反水庫運動,是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等人於2000年之後努力的目標。透過黃蝶翠谷季、白蘿蔔季或是大地書房音樂會這類活動,使民眾深刻認識美濃。上海屋裡廂社區服務中心召集人易曉武便言:過去從事污染調查,與民眾對話往往問悲不問喜,「誰會開心!我羨慕有(大地書房音樂會)這樣的活動,透過不同方式接觸民眾。」
將遊客帶入社區 讓美濃故事傳出
林淑貴所任的喜樂山水社成立迄今4年8個月,於旗美社區大學協助下,自主培訓社區導覽員。社區導覽與一般套裝行程相異之處,若以林淑貴經驗為例,她本身參加內門、旗山與美濃導覽培訓班,親自拜訪地方耆老,透過訪談調查瞭解農產品。社區導覽員甚至知道,兩戶人家種植蘿蔔的方式有哪裡不同。她說:「旅行社將遊客帶入購物商場,但社區自己培訓出來的導覽員,將遊客帶入在地,只要有1/3的人願意聽,美濃的故事就會傳出去。」
兩岸社區意識仍有落差
「這裡最多曾有5000萬隻黃蝶。當時因為要蓋美濃水庫,居民反對,而黃蝶翠谷因此誕生。」上面這些話,出自目前國二的溫正彥與許效慈,他們來自九芎林揚葉飛(揚葉飛即客語的「蝴蝶」)青年導覽員志工培訓。兩位小小導覽員對於雙溪熱帶母樹林內的數目與昆蟲如數家珍,令11位中國環保團體代表豎起大拇指。小小導覽員參與培訓課程已有兩年時間,並實際走入社區,親身認識一草一木,現在已有4到5次導覽經驗,「我比其他人還要認識美濃!」溫正彥得意地說。自然之友會員管理負責人寧永菊在參訪後的社區論壇中,認為北京民眾對於社區那種「主人翁」的感覺,相較之下仍是薄弱,因此無法行動,做出改變。
晚間社區論壇中,旗美社區大學、屏東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美濃愛鄉協進會與中國環保代表們針對災難應對進行交流,廈門市綠十字環保志願者中心管理部主任及萬通基金會秘書長李勁分別分享參與汶川及玉樹地震賑災工作,民間組織如何爭取參與空間。玉樹地震後,萬通基金會贊助當地組織進行垃圾處理,李勁指出,「相對汶川,玉樹地震時,民間組織參與空間小」,因此考驗了組織的反應速度,經驗以及政治關係。李勁也指出,垃圾處理屬於問題應變,他們嘗試在當地引發資源回收的概念,但尚未能夠形成一條產業鍊,讓回收成為經濟來源。屏東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則以應變極端氣候為主題,提出社區避災必須平時就組織、動員鄰里長,成立民間的救難組織,並於災後成立巡守隊及媽媽教室,周克任表示:「面對災害,只有整個社區動起來,才有可能即時應變。」11名中國環保團體代表將於26日回到台北,分享他們在中國大陸從事環境運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