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以及極端氣候下天然災害,世界各國無不以節能減碳作為重點政策,其中又以政府公共工程最具影響性。19日由行政院公共工程會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的「2010永續公共工程營造綠色生活環境論壇」,是國內第一個以「公共工程綠色內涵」為主題的論壇,針對再生能源應用於公共工程的效益、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永續發展下公共工程的內涵以及完整國土規劃等四個主題進行討論,邀請國內產官學各界專家,針對綠色內涵與公共工程生命週期管理,進行意見交流。
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已深刻影響台灣。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陳振川揭幕表示,台灣能源99%以上仰賴進口,人口稠密,複以地震及颱風頻繁,「與環境緊張的台灣,如何營造永續生活,便非常重要。」
莫拉克至梅姬颱風,使「防災、救災、減災」成為未來20-30年急需面對的課題;莫拉克期間迫使19000人放棄原鄉,家園被列為危險區,也牽引出國土利用的討論。陳振川認為,面對逐漸頻繁的極端氣候,其實工程會已在推動永續公共工程,但永續生活必須從國土規劃層次討論。「當某些地區是危險區而面臨遷村與否的時候,便牽涉原鄉與社會、保留社區及遷村後居民的就業問題。」
針對上午第一個主題「再生能源施用於公共工程」,工研院再生能源技術推廣室經理李哲欣指出:台灣目前能源99%以上仰賴進口,然而能源定價低;以95無鉛汽油為例,價格是日本及韓國的一半,「價格無法反應環境成本,如何推動節能減碳?」
李哲欣說明,目前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應用於公共工程的主要依據之一,即是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目標於2016年前提高能源效率2%,並在2025年將能源密集度下降至2005年的50%;此外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條,政府於新建公共工程中,必須優先裝設再生能源裝置。
然而,要達成節能減碳,單在消費者能源使用率一項,便可節省目前38%的能源使用,因此對於能源議題,李哲欣認為除了持續倡導節能觀念,導入實際行為以外,也必須扶持本土能源產業,擴大國內再生能源的應用市場。
公共工程必須符合政府訂定的採購法,但能源服務產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輝俊指出,目前法規將採購劃分為工程、財物與勞務採購,卻無建立一套綠色採購標準。他強調節能須制定明確制度,而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提供清潔能源、節約能源以及提昇能源使用效率的技術與設備服務,其中量測與驗證制度是當中重點。「明定綠色採購廠商資格,避免工程商低價競爭,以及制定公正第三者認證制度」是建立綠色採購的當務之急。
此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林學淵指出,綠盟由於反核立場,長期提倡綠能;他說明綠能概念並非只是再生能源,更需達成節約能源。
他亦分享國內新建綠建築案例與技術。他認為當前挑戰不是如何興建綠色建築,而是改造公共建築,這方面往往成本高,「很可惜還沒看到公共工程重新改造使用綠色的案例。」
近年巴西發展生質能源被披露砍伐國內雨林,或是太陽能光電版製造過程可能產生毒物,無論是生質或是再生能源,都以遭受「綠色能源是否真正環保?」的質疑。對此,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胡耀祖強調,能源技術必須考慮成本、使用的生命週期,以及製造到使用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判定某一能源是否真正符合綠色標準。
「地球資源永續循環利用」一題中,與談者針對綠色建材討論。央大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黃榮堯指出,工程一旦啟動,便是消耗資源;「國內就營建工程的資源再利用方面,仍有進步空間。」目前營建產業的廢棄物處理,現場分類仍未完善,使得後端無法進行高價值利用。然而資源再利用的經濟效益大,「桃園使用再生混凝土,應用於自行車步道與其他道路工程,估計已節省2億的工程費用。」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副總經理陳文卿指出,當下再生材料的經濟效益比推動再生能源大,然而目前再生材料尚無補助。他強調「再生材料品質不會比較差!」他建議政府不要固步於鼓勵,而應明定工程綠建材的使用比例。
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執行長余騰耀表示,2005年台灣碳排放量為2億5700萬噸,到2020年預估達到4億6700百萬噸,「這中間差異2億1千萬,該如何減?」他評估資源回收利用,減少原物料開採,便可減少25-30%的溫室氣體量。他也呼籲政府建立再生綠建材的驗證制度。黃榮堯則指出,再生能源需長期發展,短時間無法得到明顯效益;相對而言,再生建材似乎有些被忽略,然而經濟效益大,「這是可以現在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