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框框 找回台灣農村尊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跳出框框 找回台灣農村尊嚴

2012年12月01日
本報2012年11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是否可以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創造永續價值?27日晚間,7位青年社會創業家齊聚台大地理系,在「青年創業 x 社會創新」交流活動中,分享創業的社會理念與甘苦。7位創業家以各自在農業、食品與資通訊方面的創業經驗鼓勵新一代夢想家,用新思維來改變社會,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理想。

左->右:1陳昌江 - 南澳自然田 2黃鼎堯 - 土溝農村美術館  3黃雋 - 網絡行動科技 4鄭國威 - 數位文化協會 5何培鈞 - 天空的院子  6王順瑜 - 臺灣農夫  7 顧瑋 - 台灣好食協會

農民尊嚴運動

農民不該是悲情的,曾獲頒「金旭獎」的王順瑜認為農村的美,農夫的價值該被世界讚賞。農民該站上舞台接受表揚,高官在底下鼓掌,而不是讓年邁的農夫在凱道上陳情,高官在府邸裡不聞不問。

他說:「我不是要去幫助農村,而是在尋找自我價值。」王順瑜不僅推動生態保育,他所創立的「台灣農夫」品牌,更成功進軍國際市場。

而以契作代耕以及自然農法經營的南澳自然田,在歷經創業初期的艱辛後,也開始收穫理念的果實。自然田明年的米已被預購一空,負責人陳昌江表示,「當大家要排隊來買你的農產品時,農夫就有尊嚴。」

農村新價值

原本學建築藝術的黃鼎堯與學醫務管理的何培鈞,不約而同地在農村發現一展夢想的場域。

12月即將推出的「土溝農村美術館」,負責人黃鼎堯為訪客打造的是「農村就是美術館,農產品是藝術品」,他不將美術館移到農村裡,而是呈現農村的真實風采。

7年前何培鈞背負著千萬貸款來到南投竹山,為的是保存並重建老房子「天空的院子」,現今他更進一步結合步道與文創,將旅客帶到竹山。從沒落的小鎮到現在一天三班公車,何培鈞謙虛地說,他靠的是民間的熱情。

結合雲端科技

七位講者中,具備網路與媒體方面的專長的鄭國威與黃雋,除了以自身創業經歷激勵大眾,未來更將協助新一代社會創業家擴展網路行銷。

雖然台灣媒體早已解禁,但主流媒體忽略或錯誤報導民間的社會及政治運動的現象始終存在。鄭國威早期以個人部落格參與媒體改造,後來更引進公民新聞網站「全球之聲」Global Voice,成立台灣民間最大科學網站「PanSci 泛科學」,並持續推行公民報導。

「網絡行動科技」負責人黃雋則,以資訊專長長期協助非營利組織(也包括環境資訊中心、苦勞網等獨立媒體)網站經營與業務推廣。

在困頓中找到可能性

黃鼎堯說,「非做不可時就有創意」。創新不是只有想法,而是要實踐。

第一個用台灣水果做的果醬品牌「在欉紅」以及「台灣好食協會」發起人顧瑋表示,許多人取得專業後,反而跳不開自己的專業。「在規格內,也許你可以一輩子不失敗,在規格外,你會遇到很多失敗。失敗,就賠光,再來。再沒有事情比挫敗更讓人成長。」顧瑋鼓勵青年夢想家:「不是自high,而是真實做自己想做的事,並證明所做的事情符合社會需要。」

本計劃的主辦單位教育部「智慧生活在地創新與企業育成人才培育平臺推動計劃」,將持續辦理一系列活動,鼓勵新社會企業家實踐夢想。

相關消息可參閱 http://www.ensit.tw 。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