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350ppm、京都議定書、後京都時代、溫室氣體管制、清潔生產…等氣候變遷的話題或術語開始流行,然而,一直在《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前,台灣鮮少人關注氣候變遷,主流媒體也鮮少報導,京都議定書在做什麼,為何有所謂的「生效門檻」,美澳為何退出,其他締約國家的政治盤算、碳交易機制…等,幾乎少有著墨。
在當時,氣候議題可說是台灣主流的棄兒,直到高爾、陳文茜等知名人物加入,才打開了這個領域的知名度。而這麼多年來,環境資訊協會藉著環境資訊中心這樣的平台,除了提供國際談判訊息之外,也對讀者提出簡明易懂的資訊、可行的行動方案和參考資源,列舉如下:
(一)持續的引進外電報導與國內學者專業觀察
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前的國際談判角力階段,就由與國際環境新聞通訊社(Environment News Service)的合作,引進報導了數十篇外電相關報導。談及《京都議定書》的生效要件:「以1990年為基準,當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其排放量總合達到1990年全球總排放量的55%以上時,議定書才會生效。」而這波角力中,俄羅斯批准的動向,正是讓議定書生效的關鍵門檻,也等於促成全球性的氣候行動邁入嶄新的階段。
當時,國際政治學者李河清在一篇分析〈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後〉中,提示了京都議定書對國內的重要性:「溫室氣體減量也有外交內涵,與我國邦交國的數目有直接關聯。根據外交部的統計,目前與我國有邦交的國家共有27個。其中,12個是島國,面臨全球暖化、冰山融解、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島國首當其衝…」並預言「以核制碳」不可取:「在第六屆締約國大會已做出結論,認為附件一國家應避免使用核能為清潔發展機制的計畫項目。換言之,因核能發電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並不符合公約的減量精神。」
這樣的資訊引介工作,目前仍在持續中。
(二)簡明版京都議定書與環保節能專區
氣候暖化,地球生態環境的健康一天一天衰敗,這些問題追本溯源無一不和人類行為有關,特別是能源使用的行為。如何節約能源,以不污染不破壞環境的方式來運用能源,甚至尋找乾淨、有效率的新能源,便是我們目前最急切的任務。
2004年,在台達電子基金會贊助下,環境資訊中心開設「環保節能」專欄,以「環保、舒適、更健康──如何打造環保節能之家」為主題,分為從居住房屋的本身,到房子裡所使用的家電、生活器具、交通工具,及各式生活設備,向大家介紹如何打造一個裡裡外外都不浪費資源、不惡化地球環境的全方位環保節能之家。
而在2005年,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WOW~~~全球暖化‧好燒的京都議定書」網站(http://co2.e-info.org.tw)成立,這是第一個用逗趣的圖案、輕鬆的文字來傳達全球暖化與政、經、生活個面向關聯性的網站,特別推薦您參閱「阿賓看暖化」單元!(另原本打算開發線上小遊戲,代替生硬的環境教育教材,可惜自籌經費不足,暫時放棄。)
(三)第一線採訪國際氣候變遷談判會議
提到環境資訊協會在氣候變遷上議題上的參與,就不能不提2007年底親赴巴里島參加UNFCCC COP13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3屆締約國會議),這場會議為期二週,聚集了聯合國各國代表及民間關心暖化議題的環保人士參與。原本會議打算訂出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國際減碳新協議,原擬世界各國在會議期間可談出結果,然而如同我們現今所知的,當時僅談出初步的框架──「巴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而此框架在後續的會議又遭到全盤翻轉為哥本哈根協議,而各國對此歧見仍大,甚至一直到今(2011)年底的南非德班會議,能否達成共識仍是未知數。
在印尼巴里島的這次會議中,國際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之時,台灣的主流媒體全部缺席。環境資訊中心在爭取師長贊助經費下,派出2名記者參與第二週的議程並全程報導,並產出可以說是華文網站第一篇的會議決議報導,並介紹了許多場會議過程、場邊會議的精采討論。另外,低碳生活部落格版主張楊乾也有報導,天下雜誌記者汪文豪,則是自費請假參與。
這次的會議結果透國台灣其他環保團體的傳遞與呼籲,國際相關的脈動逐漸引起國人重視;在其後幾屆的波蘭波茲南(2008)、丹麥哥本哈根(2009)、墨西哥坎昆(2010)會議,越來越多媒體記者與青年學子與會,參與、觀察、報導。在這幾年,環境資訊中心扮演平台的角色,與前往現場的寫手合作,同樣為讀者傳遞了即時的談判資訊。
(四)地球日綠行動大募集 目標500萬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除了在訊息的引介上下功夫,也想方設法喚起讀者採取實際行動,最主要的途徑是透過台灣地球日專案,與世界地球日行動同步接軌,串聯全台NGO發起「百萬綠行動」,羅列各種行動方案供讀者選擇並上網登錄,2010年在各團體的努力下,全台灣共募集了200萬綠行動,2011年則更上一層,以500萬綠行動為目標,向世界傳達台灣的減碳決心。目前行動仍在持續中,歡迎加入http://www.earthday.org.tw/。
雖然,地球已經仍在持續發燒,但只要大眾吸收新知與付諸行動的決心別冷下來,救地球,就你我與下一代的生存環境,還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