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能協會主席:核安改革勢在必行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世界核能協會主席:核安改革勢在必行

2011年05月04日
本報2011年5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鍾昀臻編譯,趙家緯審校

「世界核能營運者協會」(WANO)主席斯特里克。圖片來自:WANO。

「世界核能營運者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uclear Operators,WANO)主席斯特里克(Laurent Stricker)接受《自然》期刊專訪時表示,福島核災或許標誌了核能業界的轉折契機。

斯特里克表示,許多專家認為核能業界自鳴得意於核反應爐的安全之餘,往往忽略潛在的危險,而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災難或許標誌了核能業界的轉折契機。

WANO成立於1989年,總部設於倫敦,運作方式類似一國際性論壇,讓所有的核電營運者、各國政府、核電專家得以齊聚一堂,以改善核能操作上的安全。

斯特里克是一位核能工程師,擔任過核電廠的主管,同時也是法國電力公司(EDF)核能事務的資深顧問。

以下為《自然》期刊專訪內容,以問答形式發表如下:

問:福島核災發生後, WANO應該調整其職責嗎?

WANO迄今討論過從操作核反應爐學得的經驗,卻尚未討論核反應爐的設計問題。我認為WANO往後應該討論這類問題;尤其營運者變更設計時,更加注重過去事故的分析,這類的討論益發顯得重要。

清楚辨別哪一座核反應爐比較安全,實屬不易。說得準確些,必須考量每一座核反應爐各自的運轉情形、地點。一座暴露於海嘯威脅中的核反應爐,和一座設計相同卻位於別處的反應爐,所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

鄰近核反應爐的人口數也非常重要。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日本有數個巨型核能廠址位於人口稠密區附近,因此這些廠甚至要求更高的安全餘裕(safety margins)。福島事故之後,我認為檢討安全時,也應考量位於同地的數個核反應爐同時發生事故的風險。現行的計畫往往只是給單一座反應爐在一個地方發生事故時應變之用。

我們也需準備好應付超出核反應爐承受能力的事件,學習如何最有效地處理電源斷電、冷卻功能失靈等意外,如同發生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的狀況。也就是要有正確的緊急事件處理程序及裝備,也要定期舉行緊急應變演習讓當地民眾參與。有一些國家做得非常好;其他國家則遠遠遜色,要不然就根本沒有任何動作。

今年(2011年)10月,WANO將邀所有核能營運者的執行長齊聚中國,討論福島事故的教訓,也研商WANO所需修改的權責。WANO必須要有能力證實核能公司對意料之外的事故都有應變計畫。

問:業界是否過於自信,認為重大的核能事故現今不可能發生?

沒錯。我擔心的就是過度自信的心態。大家都認為業界有符合標準的設計、優秀的營運人員、優良的程序,也有有能力負責核能安全的當局,所以一切不會有問題。

問: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s Scale)把「有驚無險」(near misses)的事件僅標示為嚴重度較小的低階事件,而不是足以釀災的事故,這是否扭曲了業界真實的安全紀錄?

我覺得你說得沒錯。而且,此標示嚴重程度的分級表每一個國家使用的方式迥然不同,這是實情。每一個國家、每一位營運者的透明程度也不盡相同。例如,我們會要求WANO的會員公司回報事件,WANO就可以分析這些事件,並分享從中學到的經驗。但總是有5%至7%的電廠在某一年內沒有通報任何事件。身為一位營運者,我不相信任何管理核能電廠的人一年之中都沒有事件需要通報。

問:更嚴謹的國際監督體制是否可以讓核電更安全?

我的看法是,我們沒有足夠而恰當的應變計畫,可以立刻協助另一國家的營運人員處理事故。

此外,由於新的核反應爐時常在運轉後不久發生重大事故,所以對操作核電廠較少經驗的國家而言,請其他核能專家檢查設備後再開始營運,為必要之舉。WANO總會派20至25人由其他核電廠的工程師所組成的小組,花大約3週的時間檢查新電廠的營運狀況,最後提供一份機密報告。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有類似的計畫,一年實施5至6次的類似審查;WANO則有更多資源,每年可執行大約40次的審查。今年在中國開會時,我會提議增加審查的頻率。

我也提議,如果營運者未能修正這些機密報告所提及的「有待改進的事項」,WANO則沒有義務繼續保密,而應有權公開這些報告。

問:如果再發生一次嚴重的核能事故,核電是不是就完蛋了?

恐怕是這樣。誠如在福島看到的,一國一旦發生事故,其影響會波及所有在別處經營核能的人。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報導

作者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