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十年變遷】綠色已成商機十年 你感受到了嗎?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環境十年變遷】綠色已成商機十年 你感受到了嗎?

2011年05月08日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張楊乾(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

如果說過去這十年,產業界對於環境有什麼貢獻,我想就是不少企業如台達電子一般,已開始領悟到綠色是一筆好生意,而且堅持認為作對的事一定能獲利。即使另外有些企業內心裏其實只想「漂綠」,想藉由公關活動讓外界對公司的形象綠色加分,但這其實也證明著綠色已漸漸是獲利保證,否則企業也不須多費心神,去思考要如何把產業變綠。

其中,特別是在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隨著科學界的倡議與技術的突破,新興綠色產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已經在人類發展史上帶來一波新的革命。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的調查,全球在清潔能源的投資,從2005年到2009年就成長了230%,在2009年已來到1620億美元的規模,大約等同於當年美國預算的一半。這個趨勢即使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降6.6%,但與各其他行業比起來算影響較小,長期來看仍持續向上成長。

而在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上,目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比例,大約佔全球發電容量的四分之一,發電量則在2009年約佔全球發電量的18%。但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UNEP-REN21),自2008年開始,全球每年新設再生能源的發電容量,已超越化石能源及核能加總發電量;今日全世界正在建築中的發電廠,大半不是風能、太陽能,不然就是水力、生質能,以往只有在Discovery才看得到的精典案例,現正在全世界各個角落在複製與構築。

全球太陽能光電板的裝置容量,在過去十年是以每年平均60%的速度成長,在2001年時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不過在20億瓦,到2010年已經來到370億瓦;太陽熱能的應用也更為普及,全球現已大約有7000萬個的家庭,每天洗澡的熱水,是來自於太陽能熱水器。而成本下降更快的風能,在部份的國家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已可與燃煤電廠的成本匹敵,全球風能的裝置容量,也由十年前的200億瓦,已經成長至2009年的1,600億瓦。

這股全球綠能革命的風潮,其實也逐漸改變了台灣的產業鍊。以太陽能光電業來說,目前台灣是全球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地,佔全球總量的12.7%,2010年總產值,約為新台幣2000億元。

產業界利之所趨,讓台灣沒有從全球的綠能供應鍊裏缺席。然而,台灣雖生產了這麼多的太陽能電池,98%以上卻是拿來外銷,國內實際應用卻不到0.1%。在能源99%靠進口的情況,我們卻仍以低廉的價格在銷售能源,讓全民如同無法戒除毒癮一般,繼續沉溺於台灣自己並不生產的化石能源。

產業界無法事事仰賴政府,但比較台灣和國際上幾個主要的經濟競爭對手,的確還沒能看出政府展現出想轉型為低碳經濟體的決心,近期國光石化停建案或許算是比較明確的承諾。不過,在這場國與國之間的綠色競賽中,台灣或許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除逐步擴大綠領工作的就業人口外,也能善盡我們與全球各國攜手減碳的義務。

而在過去十年,產業界的另一個挑戰,則是在極端氣候愈發頻繁的情況下,要能夠能如何減少損失。根據慕尼黑再保險的資料,自1950年以來的各式天災損失,排名前十名的事件之中,就有六個發生在2000年之後。全球天災發生次數,也由1980年代一年約近400起,成長至最近十年一年約為900起,全球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因為天災,損失約為1100億美金。

台灣同樣也沒有置身事外,近幾年同樣遭受天災的嚴重衝擊。根據看守德國協會(Germanwatch)去年所公佈的全球氣候脆弱度排行(CRI),台灣在2009年僅次於薩爾瓦多,成為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第二嚴重的國家。今年台灣又陷入七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危機,北部的工業區與科學園區,恐因用水不足遭逢損失;而以往已埋下工業與農業互搶水權的隱性衝突,恐怕也將再度引爆。

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上,不論是減緩或是調適,不少企業其實都已站得比政府前面,切身感受到事情的急迫性。而企業也必須要與民間的力量持續有更多的結合,才能讓整體社會,真正能理解到氣候變遷的風險,並能趕上全球綠能革命的風潮。

也期望環境資訊協會,能繼續經營為國內氣候與能源相關資訊的首屈一指的交流平台,並同時能成為產業界及民間力量的綠色對話平台。就讓雙方從各自不同的觀點,存異求同、激盪創新,共同給我們及下一個世代,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