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電力政治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德國的電力政治

2011年06月23日
作者:Jürgen Maier(德國非政府組織環境與發展論壇負責人)

在五月的反核示威遊行中,德國無政府組織Compact放飛一萬個氣球。圖片來自Chris Grodotzki。

福島核災最大的政治影響並非在日本本土,而是在遙遠的德國。這次危機導致了默克爾所在的保守黨聯盟在政策上180度的轉變。就在福島核災發生的幾個月前,默克爾剛剛推動國會通過了一項頗受爭議的法案,該法案旨在延長德國核反應堆的使用壽命。福島核災發生後的數天及數週內,德國政府的政策出現了徹底轉變:7個老化的核反應堆被即刻關閉。現在,他們計劃在2022年徹底取消德國境內的核能發電。

回到2001 年,當時的執政黨社會民主黨 - 綠黨聯盟已同意一項法案,該法案稱,直至2022 年,要對核能發電進行限制;與之配套的還有野心勃勃且非常成功的可再生能源法案。當時,這一行動遭到了默克爾所在保守派基督教民主黨的反對。去年,默克爾的「核能擴展法案」在德國引起了激烈的政治爭鬥,導致了大規模的反核示威遊行,甚至在基督教民主黨內也引起了很大爭議。由於該法案未向國會反對黨控制的上議院進行提交,對於是否會違背憲章規定通過這項法案,最高法院仍保留一些法律程序,未作裁決。

顯然,默克爾的親核政策不是德國政府大失民心的唯一原因。但她的聯盟在民意調查中落後對手近20個百分點,且在地區選舉中屢次失利,使得他們必須有所行動。到目前為止,國會行將疾速通過的新的能源配套草案,是挽回默克爾直線下降民意的「救心丸」,而非為後核、氣候友好能源的未來精心策劃的藍圖。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為反核的反對黨派提供一個「國家能源共識」,其明顯的副效應就是,對隨後在2013年舉行的聯邦選舉來說,能源問題不再會是競選戰場。

事實上,與一年前情況相比,該能源配套草案實際上沒有改進。而一年前,默克爾正準備廢除2001 年的「核電逐步退出」法令。如今,許多媒體所描繪的「歷史性決定」——到2022 年,廢除核能發電——是一項已存在了近10年(2001年-2010年)的法令。當然,政治上的不同在於,在2001年,基督教民主黨對此法案持反對態度。而這一次,國會中沒人堅持讓核能發電維持到2022年以後。

考慮到此能源配套草案的其它內容,實在不值得被貼上「歷史性」的標籤。在某種程度上,可再生能源的上網條件變差了,而同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達到總發電量35%(目前為17%)的目標卻沒有得到改善。(事實上,這一目標,比2010年8月向歐盟遞交的《德國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中最初設定的38.6% 還要低一些——這一數字部分由於去年默克爾的核能擴展計劃而被縮減。)

因此,如果你將2010年8的法案同2011年8月的草案相比,你會發現,2020年的目標中可再生能源減少了,而核能基本未變。簡言之,沒有改善。

與去年夏天不同,現在有關「煤炭復興」的討論很多。許多人認為,氣候目標可能會成為所謂「核電快速逐步退出」計劃的真正替罪羊,因為化石燃料會被用來填補能源鴻溝。執政聯盟的政客和傳統的親煤反對派社會民主黨都在討論建立新燃煤發電廠及新天然氣發電廠的問題。

反對的論調很強。煤炭是項非常昂貴的投資,有賴於未來幾十年高額的電力銷售。在開放的電力市場中,這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已經構成了很大的障礙。在像德國這樣的市場中,風力和太陽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出現了顯著增長,而這些可再生能源發電可優先併入電網。即使煤電廠運作足夠靈活,能夠填補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空缺,仍然意味著煤電廠的運作時數會越來越少——也就意味著,利潤會越來越低。

天然氣的前景稍顯明朗,因為其投資成本較低(但運營成本高)。無論從從技術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看,靈活的天然氣廠都可作為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理想後援。但是,由於天然氣要依賴俄羅斯,所以在政治上存在保留意見。該問題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在建築業內取得顯著改善;更好的保溫結構可節省大量因取暖浪費的天然氣。多年來,政府在是否支持更好的保溫結構這個問題上始終搖擺不定,現在看來,至少其將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政府能源政策了。

即使是天然氣,對新投資者來說,市場回報率也不是很高——在開放市場中,同無需基建成本的老廠進行競爭非常艱難,對大多數渴望高回報率的投資者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就要看在未來幾年內,政府將採取何種措施來激勵對化石燃料行業的投資——歐盟有關法律規定,對電廠的補貼最多不允許超過其投資成本的15% ,這顯然不足以使那些卻步不前的投資者改變想法。

然而,經驗顯示,即使高度管制的能源部門也非常難以規劃。德國(或更廣泛的來說,歐洲)一直都是提前實現其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如果政府想避免可再生能源行業出現投資混亂的局面,遲遲未動的政府「能源革命」有可能會再次出錯:在政府與歐盟委員會制定出對新煤電廠的補貼計劃之前,可再生能源佔較高的市場份額可能已經變成了事實。

誠然,一切都還未定,但挑戰依舊存在。執政聯盟屢次限制陸上風力發電 的擴張,大型電力公司無可作為,轉而投資更昂貴的離岸發電,而離岸發電成本太高,中小投資者只能望洋興嘆。必須建設新的傳輸電網,把適用於少數大型電廠的電網改造成為適用於眾多分散電廠的電網。「魔鬼存在於細節之中」,錯誤政策會對「能源革命」造成巨大破壞。很多時候,由於政策的技術性太強,公眾或大多數國會議員難以理解。

同時,即使當前政府在德國能源革命方面做得不及前幾任多,但它畢竟明朗化了一件事:如果想在政治上站得住腳,就不能後退。沒有誰比德國四大主導電力公司受到的衝擊更大。自福島核災以來,這四個公司的股價跌了16%至19%,而自2008年起,跌幅則超過了50%。他們正在就廢除9月份的「核能擴展法令」一事起訴政府。即便是主流商業報刊,現在也開玩笑將這些電力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描述成「恐龍」——若不迅速以新形象示人,將會滅亡。

與歐盟的其他國家不同,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基地。如果德國找到了後化石燃料、後核的未來之路,那麼,對大多數其他國家來說也容易照做。

然而,作為先行者的德國擁有極大優勢:其他國家(比如法國)現在沒有任何針對未來的明確的能源計劃,當2022 年來臨,他們要被迫開始其「核電逐步退出」計劃時,會感到壓力巨大。

到那時,德國越來越多的老化核反應堆必須要關閉,將這些核反應堆替換掉會異常昂貴。德國的(和中國的)風力電廠、太陽能電池板、電網技術和其他21 世紀能源市場技術的生產商,將開始步入輝煌時期。

相關連結: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6月1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