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的終將定泊 在龍岡社區用漂流木架起的一座橋梁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漂流的終將定泊 在龍岡社區用漂流木架起的一座橋梁

2011年08月07日
資料整理:古國廷(本報實習記者)

照片提供: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陳瑞娟理事長社區是個有機的生命體,在舊居民選擇傳承祖先命脈留下或遷移他鄉的同時,一批新住民決定在此地落地生根。不同的生命故事,對於土地的利用有著不同的抉擇,新舊之間的隔閡沒有辦法一夕消除,位於新北市貢寮區山區的龍岡社區,也面對同樣的問題;但在民國百年的春季,龍岡社區藉由「漂流木」搭起了一座新舊之間的橋梁。

據《台灣社區通電子報》160期報導,整個龍岡山區總共30幾戶人家,除了媽祖遶境和農曆9月17、18日村子裡的年戲尾這幾個大日子,能讓全社區居民聚集到半山腰的戲棚看戲以外,在平日新、舊區民總各自過著生活。儘管「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努力的舉辦各種生態、環境相關活動,但參予的民眾總侷限於新住民,而無法吸引舊住民的加入。

該會於是決定在舊居民民俗祭拜所在的戲棚,進行美化活動,藉此聯結社區新、舊居民的感情。而素材的選擇是和美、澳底海邊的漂流木。

照片提供: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陳瑞娟理事長該會理事長陳瑞娟說,促進會先經觀光局東北角風管處同意後,再派遣拖吊車將這些漂流木帶回社區,光是運送的過程就相當艱辛,每一根巨木重達五、六百斤,從存放地運行至戲棚空地的每一寸道路都承擔著風險。

在龐然大物到戲棚落地後就是開工的日子,除了促進會的學員以外,因為要製作巨木椅座,需要藉助長電鋸將木頭鋸開,在舊居民願意出借但堅持親自操作電鋸的情況下,意外將舊居民也拉進美化活動中。隨著一件件巨型漂流木作品的成型,新、舊居民從最初的抗拒、觀望轉為各種形式的支持,除了捲起袖子加入行列,休憩時提供的水果與茶點背後代表的是最直接的支持。

歷經二十多個工作日後,藉由5月7日「螢光閃閃」社區賞螢活動當日,戲棚的公共空間正式啟用,這遍空地從此多出了巨木椅、造型花藝、貴妃椅、公布欄與看板這些新舊居民共同創造的心血結晶,戲棚除了傳統節日,又多了另一個理由讓大家能聚集此地回味過去揮汗的日子。在新舊居民排排坐在巨木椅上,翹起二郎腿聊天的那刻起,居民間的隔閡已經弭平,未來的故事由龍岡社區每個居民共同寫下。

照片提供: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陳瑞娟理事長

作者

古國廷

願化作土,去成就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