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3日上線,廣招「共同辦報人」,以一年1000元支持網站進行獨立報導。這是國內第一個以關注食物、農業、土地為主軸的專業新聞網站。網站內容包括新聞、市集兩部分,將上游的生產者、下游的消費者連繫在一起,共同推動友善環境的產銷環境。
上下游網站當天在台北舉行開站見面會,包括楊儒門、宜蘭花田厝農場主人游麗花、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農陣發言人蔡培慧等許多以友善環境耕作的農民、支持農業以及糧食安全的學者,都到場表達支持。
新聞
網站共同創辦人蔣慧仙表示,新聞部份除了有獨立記者進行深度採訪報導,同時開放寫作平台,讓各界加入成為共同作者,目前已募集200多位寫手。讀者如果讀到好的文章,只要上網按「讚」把文章推到臉書、twitter,就可以累積點數。
消費者與生產者幾乎無從相識,要建立互相支持的力量,報導就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消費者透過報導,知道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用消費的力量支持友善環境的小農,小農就會更加用心友善環境。這就是蔣慧仙一再強調的善的循環。
市集
市集部份,網站與小農合作開發新產品,透過網站銷售,讓消費者在吃這些友善環境的農產品時,同時也幫助了環境、農民。而主要合作的對象都是以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為主,同時透過合作方式協助小農解決產銷問題。
上下游新聞市集開站出推出的兩項新產品,包括「回家李」、「小麥練習曲」。網站共同創辦人馮小非表示,八八風災後發現在高雄縣桃園鄉梅山部落有很多健康的紅肉李,但因為道路中斷就爛在山上無法運出。上下游市集克服了倉儲、運送的困難把紅肉李運下山,做成果乾、果醋,讓民眾可以吃到無過度添加的蜜餞。
而為什麼要如此千辛萬苦把李子運下山?馮小非提到,因為紅肉李不需要特別照顧就可以生長,是一種友善環境的作物。另外,如果種植紅肉李可以成為一種經濟模式,那部落的族人就能留在山上,不必離鄉背井。而這也是最後決定將紅肉李系列產品命名為「回家李」主要的原因。
而推廣本土小麥消費也是意義重大。台灣糧食自給率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幾乎所有小麥都倚賴進口,如果能多用國產小麥,不但幫助小農,而且也可提高糧食自給率。小麥在兩期稻作之間種植,也有助於農地的利用。
蔡培慧觀察,這些年來投入關懷農業的各領域的人愈來愈多,透過食物的風味、文字的感受、人跟人之間的溫度,大家都感受到一個很厚實、很豐美的農村。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台灣農業的進步不能靠政府,而是要靠大家的努力。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