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沿岸植被 有助櫻花鉤吻鮭復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恢復沿岸植被 有助櫻花鉤吻鮭復育

2006年05月01日
本報訊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研究人員發現,農業活動砍伐沿岸植被導致夏季七家灣溪水溫過高,進而限制了櫻花鉤吻鮭的繁衍,因此,廣植沿岸植被與改善水生生物庇護所,或有助於櫻花鉤吻鮭復育。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上週六(4月29日)於溪流環境協會年度大會中,以「溪流生態系的整合研究―以七家灣溪與蘭陽溪為例」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林幸助於會中提及:研究顯示沿岸植被、物理棲地與颱風暴雨的時機對櫻花鉤吻鮭的族群量有很大的影響,而由於農業砍伐沿岸植被導致夏季七家灣溪水溫過高,進而限制了櫻花鉤吻鮭的分布。因此建議廣植沿岸植被與改善水生生物庇護所,對該區域溪流生態保育有關鍵性助益。

林幸助研究團隊的研究目標主要是建構七家灣溪的生態模式,目前已完成的櫻花鉤吻鮭年齡族群動態模式顯示,鮭魚族群數量極容易受到颱風洪水的影響。

研究顯示,過去20年的資料中顯示七家灣溪流域鮭魚的族群成長大致能維持穩定。而支流高山溪自2001年拆壩後,族群數量明顯轉為正成長,表示拆壩對於鮭魚族群的數量提升有正面的效應。整合2005年之前的資料,發現除颱風洪水之外,沿岸植被與溪流生物庇護所的有無亦為族群生存受限的因子。以有勝溪為例,雖然有相當多的藻類及水生動植物,因沿岸缺乏較多植被遮掩,陽光直接照射河水,水溫高於鮭魚所能生存的標準,使得鮭魚無法在此生存繁殖。研究亦發現在水溫低於16度的流域中,大礫石可提供鮭魚颱風洪水來臨時的庇護,因此鮭魚數量亦會隨之增多。

另一方面,林幸助與其研究團隊針對蘭陽溪生態模式的研究則顯示,水流速度湍急為蘭陽溪流域生態主要影響因子,次之為上游農藥與下游生活污水所造成影響,尤以颱風洪水來臨時伴隨的大量懸浮物及有機碎屑,均大幅減少該流域的生物豐度。

蘭陽溪波陡流湍,流域多雨,剝蝕速率高,同時上游滿佈高山蔬菜田,有農藥噴灑與水土保持的問題,因此懸浮顆粒與硝酸鹽的傳輸量相當的高。研究結果指出蘭陽溪上中游因水流湍急使得食物網結構簡單,動物豐度與種類皆少,生物間食性關係鬆散;而支流、下游等水流稍緩處,食物網結構較複雜,生物間食性較緊密。由生物與環境因子綜合分析結果顯示,水流流速為具有影響的因素,特別是颱風洪水來襲,懸浮物濃度與有機碎屑之傳輸量大幅增加,同時傳輸組成由枝葉轉成五節芒,生物豐度因此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