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鑒強 為揭露事實而戰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劉鑒強 為揭露事實而戰

2011年09月07日
作者:張姿慧

他是第一個披露三峽大壩將淤積重慶港的人,《 亞洲周刊》 譽為中國最佳調查報導記者之一,入選2005年中國綠色年度人物,接受過《華爾街日報》頭版報,也曾獲得亞洲出版協會SOPA頒發的年度新聞金獎等諸多獎項。他關注的議題、寫過的報導、揭露的事件,不管在中國境內或境外都曾引起熱烈迴響,甚至改變了重大的環境政策。

他是《中外對話》中國總編輯,劉鑒強。

劉鑒強2011年8月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來台參訪,對民間合作擋下國光石化案特別關注,「公眾若是憤怒的,政策就需要調整」,他以此提出身為環境記者的觀察。

1969年出生於山東的劉鑒強,取得清華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後,順理成章走上記者之路。2006年離開《南方周末》轉往《中外對話》擔任中國總編輯。任職新聞工作十來年的歲月裡,他跑遍大江南北、深入事件現場、關懷無數弱者,一路不畏風險地用文字揭露事實,讓許多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對於過去採訪歷程,儘管集各界肯定於一身,但在劉鑒強身上看到的只有謙卑和虔誠。他篤信佛教,手腕上戴著幾串佛珠,信奉素食主義。問此舉是不是受西藏行的影響?他回答:「可以這麼說。2006年我辭去記者工作後,為了寫《天珠—藏人傳奇》那一本書,我在西藏住了三年,與許多藏民在一起生活,深入實地了解他們的故事及文化後,才真正開始接觸宗教。」

劉鑒強也採訪過有關北京圓明園虎跳峽基因改造(轉基因)稻米等重大環保事件的調查報導。有一次,他與同事報導雲南金沙江上虎跳峽大壩違法開工的事件,新聞發佈後,引起許多學者、民間組織、媒體的注意,最後在民間通力合作之下擋掉了這個開發案。還有一次,他調查報導北京圓明園破壞環境事件,經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查證後批示:「圓明園立即停工」,也讓這篇報導直接成為環保總局的決策依據。

2011年8月間,兩岸媒體在台交流的過程中,劉鑒強一再強調:「媒體報導可以受到重視,並且改變了原來的政策,挽回很多傷害,這是令他最欣慰也是最感動的地方。」

向來對環境議題敏感的劉鑒強,參訪彰化海岸溼地時,對民間反國光石化的環境運動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這在中國是較少見的,台灣老百姓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可以直接向政府、向總統請願。公眾若是憤怒的,政策就需要調整,大家團結一心,重新重現並且發現自己的文化價值。因為最珍貴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當地的文化。」

得知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可以不限定議題報導,他也同樣感到可貴。

儘管兩岸新聞環境差異頗大,但過去劉鑒強發表有關轉基因稻米科學家的私利故事,也曾經贏得許多讚譽。中國特稿社副社長熊蕾就曾說:「劉鑒強是中國第一個從這個角度報導轉基因農作物的記者,他將其幕後的利益衝突公之於眾。在他之前,中國從來沒有記者挑戰過中國轉基因科學家的良心。值得注意的是,劉鑒強嚴格遵從新聞職業倫理,在報導中不加入自己的判斷,讓事實說話,讓讀者做出自己的選擇。」給予很高的評價。

2005年,他赴斯里蘭卡報導海嘯,為亞洲週刊撰寫的〈斯里蘭卡的眼淚〉,列入《香港初中中國語文新編》教科書。四川大地震後,劉鑒強為香港《亞洲週刊》寫了一系列評論,學者李歐梵也在專欄中指出:「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媒體上,看到的大多是救災救難的感人場面,和用情緒化和民族化的語言寫出來的報導文章,卻沒有讀到太多有關善後的反思。媒體的大忌是煽情主義,中國資深記者劉鑒強的新思維專欄文章是少數的例外。」

擁有這麼多出色的報導成績及各界對他的讚譽,對於一個媒體人而言,或許已經足夠。但劉鑒強卻不以此為限,仍然不斷遠赴國外各地吸取經驗。問起劉鑒強為何想來台灣參加這次的兩岸媒體交流活動,他說:「我想了解台灣的環境運動史和現今環境運動面臨的挑戰,因為我目前正在著手進行《中國環境運動》一書,希望可以將這次的台灣經驗行融入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