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走訪─波士頓 用高架橋換綠帶公園 | 環境資訊中心

綠建築走訪─波士頓 用高架橋換綠帶公園

2011年09月11日
作者: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圖:Wharf District Park的綠地與波士頓城市景觀。 (盧盈文攝)

近期在台灣高架橋興建議題再度浮出,尤其「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例子是2011年以來,再度以舒緩交通為由提出的建設,卻將破壞周邊自然環境生態。此條高架道路以新北市北海岸地區的「核災疏散道路」為由,以防核電廠發生災變時居民無法盡速撤離,為了各種「方便」理由來說服民意,破壞新北市紅樹林生態景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讓民眾更依賴汽車代步的交通方式。因此,我們便走訪拆除高架橋始祖的城市「波士頓」,感受並訪問當地居民對於改變後的力量。

大隧道計劃 還居民一條會呼吸的綠廊道

波士頓斥資巨額,進行近150億美元的大挖掘「Big Dig」計畫,從計畫至通車啟用共花二十幾年,主要目的就是要移除高架橋、計畫將穿越市中心的5.6公里高架快速道路的車流量地下化,將過往呼嘯疾駛的噪音、油垢及廢氣的都市印象帶入歷史。2006年移除工程完成後,原高架橋行經的區段改造成公園綠帶,使市中心增加出兩百多公畝的綠色基盤,空氣汙染的噩夢不再困擾居民,波士頓更成為了一個更適合居住的城市。

我們訪談一位當地居民,他表示非常喜歡並且滿意現有的綠帶空間:「你能想像這裡在過去有多麼髒嗎?過去可是一秒都待不住,現在改造成人民可休閒使用的綠帶,每天下午都可以來此蹓狗散步或運動!」他並建議我們可以沿著綠帶,到達昆西市場、碼頭、唐人街等重要景點。

受訪者比手劃腳在形容過去對這高架橋路段有多厭惡,我們深受他的影響,彷彿可以感受到十幾年前這裡的詬病,但自從移除高架橋後,他便露出滿意的微笑,大力推銷這條綠軸的好處,並出告訴我們所串連的景點有哪些,從中而知,恢復一條綠色廊道不僅使居民的生活及身心品質提升,並促進鄰近觀光景點的連結,為波士頓城市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源源不絕。更印證了,解決交通舒緩的道路不論是蓋在地上或架在天空上,都會對城市生活品質造成巨大的損失。

他們也提供騎單車導覽沿途的景觀及歷史,並為旅客提供十分詳細的介紹,沿途5.6公里的綠帶分別由一座斜張橋與5座景觀休憩公園串連而成。

圖:波士頓The Leonard P. Zakim Bunker Hill Bridge,這是大挖掘計畫源頭。(唐于婷攝)

圖:設置於各處的指引地圖

綠帶公園 串起嶄新的波士頓

為了尋找大挖掘計劃的源頭,我們徒步體驗這個曾經是高架橋軌跡的路段,並沿途觀察居民如何使用綠帶公園,讓我們更深入的去了解這綠廊有什麼樣的魅力,還原綠帶的景觀設計帶給人有甚麼樣的新感受。綠廊規劃成五個不同主題的公園,每個公園串連周邊環境形成生活圈,每個生活圈也演變累積成一個新波士頓綠帶公園的故事。

舊有的都市景觀中,以交通乘載為主的城市高架橋隨處可見。波士頓首先需解決交通流量問題,並將綠帶公園置於地表,與居民和人的使用環境空間尺度一致。其整體綠帶的主要綠色設計概念,是以不同形式之綠帶開放公共空間,串聯起各城區屬性多元且符合各區使用者需求的綠帶空間。

圖:改造前後的景觀差異 (引用自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這樣的設計理念有助於都市創造綠帶與開放的公共空間、減緩都市雨水徑流量、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工程施作過程減少耗費能資源並選擇環保建材、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居民定居、增加居民與城市綠帶的互動,最終能將綠帶和河港以自然縫合的方式連繫起來,創造更多更友善的城市公共空間。

圖:市民現在享有更多大面積綠地廣場可以休憩。(盧盈文攝)

圖:在Deway Square Park的有機農業販售。(盧盈文攝)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