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山有水的地方自古以來總讓人特別嚮往;位在花蓮壽豐鄉的鯉魚潭正是一處擁抱山水、風光明媚的遊憩區,而規劃完善、老少咸宜的登山步道更吸引許多遊客造訪,成為花東地區知名的景點之一。
澄潭躍鯉、花蓮八景
鯉魚山為花東縱谷上一獨立的山頭,〈花蓮縣誌〉記載「脊緩起伏,自西北折南走,狀似鯉魚蜷臥」,故名鯉魚山;而山腳下的湖泊則與鯉魚山齊名,因此當地有「鯉魚山上有鯉魚,鯉魚潭裡水中游」的俚語。
鯉魚潭南北最長1.6公里、東西最寬930公尺,面積約104公頃,為花蓮地區最大的內陸湖泊,是木瓜溪及花蓮溪支流因河川襲奪所形成的堰塞湖,湖水源自終年不竭的地底湧泉,潔淨清澈,水位依季節變化,西淺東深,最深處達8公尺。湖面隨著四季的交替及晨昏光線的變化,幻化出如千變女郎般的湖光山色景致;春日,綿綿春雨在湖面渲染出一片迷濛煙波,氤氳繚繞;夏秋之際,澄靜如鏡的湖面倒映著青山藍天,美如詩畫,令人沈醉。
清新脫俗的鯉魚潭曾在1949年被花蓮先賢駱香林先生選入花蓮八景之一,八景包括太魯合流、八螺疊翠、築港歸帆、澄潭躍鯉、能高飛瀑、紅葉尋蹊、秀姑漱玉及安通濯暖。其中澄潭躍鯉就是鯉魚潭,其描述「澄潭通內穴,花浪激雲根;轉眼風雷動,揚髻躍禹門。」
林木蒼鬱、綠意盎然
鯉魚山步道系統計有健身、賞鳥、野趣、登山、遠眺、野餐觀景等數條步道,彼此串連,可依個人體能狀況及時間安排。
鯉魚山全區屬低海拔闊葉林,因日治時期開始造林及早期人為的開發,因此有為數不少的光臘樹、桉樹、楓香及香蕉樹等。受鯉魚潭水氣蒸氳的影響,所以環境相對潮濕,一根根筆直的筆筒樹競相從樹冠層中竄出來,伸展著碩大的羽葉,仿若一把把的綠陽傘;而著生植物及蕈類也特別茂盛,環繞樹幹如一把綠色火炬的崖薑蕨、貼樹蔓延的柚葉藤、及攀爬橫行的菊花木。蕈類總不經意的出現在各個角落,朽木、邊坡、步道階梯上…,有的小巧剔透、有的鮮豔欲滴,有的硬如板凳,各異其趣。
初春,櫻花綻放,滿樹的奼紫嫣紅,仿若大聲宣告「春天來了」的訊息。歲末,楓香正發薪芽,嫩紅的新葉綴滿枝頭,一片喜氣洋洋,驅走了冬日的蕭瑟及寒意。
從森林的破空處看出去,隨時隨地都能望見山腳下的鯉魚潭,隨著步道的攀升及視野角度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有時枝葉遮掩,隱隱約約的看不清楚廬山真面目,仿若羞怯的少女;有時毫無遮蔽一眼望盡,又如落落大方的少婦。
登高遠眺 景色無邊
鯉魚山雖僅海拔6百公尺高,但山稜線有展望良好的視野,轉播站附近的小平台是俯瞰花東縱谷最佳的位置:木瓜溪及花蓮溪交會形成的沖積扇,壯闊巍峨的木瓜山,及與綿延疊翠的海岸山脈所夾峙出的花東縱谷,鋪滿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稀疏的房舍及東華大學如一塊塊小積木散佈其上,當天氣晴朗時還可以望見花蓮港。
登高望遠,想像數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形成海岸山脈及花東縱谷,不禁感嘆自然的力量是多麼巨大,而人卻又是如此的渺小。
螢光閃耀 越夜越美麗
四、五月的鯉魚山,夜晚比白天更精彩,此時螢火蟲正展開一場場浪漫的求婚晚會。童謠「螢火蟲、螢火蟲,點點紅,兩三個小燈籠,飛得高、飛得低,飛上姐姐薄羅衣。」螢火蟲發光其實是為了呼朋引伴及求偶,傍晚到晚上九點間是最活躍的時刻,雄蟲「打著燈籠找老婆」,藉著一閃閃的亮光在黑暗中尋找雌蟲的身影。早年台灣到處可見滿山飛舞的螢火蟲,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及棲地的破壞,「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童年生活記憶已不復見,反而成為重要的觀光資源。
鯉魚山常見的螢火蟲包括黑翅螢、大端黑螢和蓬萊短角窗螢,四、五月螢火蟲大發生時,潭邊流螢點點,如地上繁星閃爍,更像在草地、樹上綴滿聖誕樹的小燈泡,閃爍著黃綠色及黃色的光,好不熱鬧。林務局、觀光局及及縣政府每年都會在這段期間聯合舉辦鯉魚潭賞螢活動,透過解說動讓民眾瞭解螢火蟲的生態及維護棲地環境的重要。
順遊池南、閱讀花蓮林業史
鯉魚潭附件的池南森林遊樂區,原為木材轉運站,現設林業展示館,園區內還保留機關車、集材機及運材索道等,重現花蓮早年的林業盛況。園區內有一條約10分鐘路程的迷你步道,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欣賞鯉魚潭及鯉魚山全景。
步道旅行小幫手
• 步道位置:花蓮縣壽豐鄉
• 步道長度:總長7.5公里
• 健行難度:平緩易行,老少咸宜。
• 首選景觀:鯉魚潭湖光山色
• 交通指南:台九線→過壽豐後左轉台九丙→約10分鐘即抵鯉魚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