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 只為點亮一盞燈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汪偉 只為點亮一盞燈

2011年09月16日
作者:張姿慧

上海《新民週刊》記者汪偉身材高挑,長相帥氣的汪偉,八月來台參加兩岸媒體交流活動的空檔裡,常被年輕志工戲稱為偶像劇演員。對此稱號,汪偉半開玩笑地說,「太晚了,這是戲劇界的損失,因我已經選擇記者這一行了」。

1980年出生於安徽的他,歷經7年新聞從業經驗,先後從事有關社會和時政的採訪報導,長期關注中國經濟轉型、環保和法律等領域。目前任職於上海《新民週刊》,負責社論和時政新聞編輯工作,同時兼任《南方都市報》及《東方早報》專欄作家。

因工作之故,使得年紀輕輕的他,有機會深入各地接觸環境議題,得以用精闢客觀的角度剖析新聞。過去報導過「南水北調西線之爭」,及廣州垃圾焚燒爭議和黃海石化污染及等重大工程事件,曾喚起官方、學界及許多民眾的關注,同時也獲得中國SEE生態協會環境報導獎肯定。汪偉說,在這個領域越久得到的資源越豐富,了解也就跟著越深入,自然會循著這個方向走。因此,在「增長的代價」近6千字報導文中,汪偉鉅細靡遺地描述用鏡頭揭露各地環境汙染的中國攝影師盧廣,一路跟著受訪對象奔走,記錄他如何不畏危險拍出一張又一張的真相,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與環境污染奮戰到底的獨立攝影師。

「因為工作,我到過內地許多地方,看到中國經濟成長速度之快,相對也帶來不少環境破壞及污染。」他說,繁榮背後,不難發現一種憂慮,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之下,兩者是否取得平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一個媒體人的角度,來台參加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活動,汪偉最關注的是台灣生態保持與生態取捨的依據,以及台灣環境議題與社會運動的關係。他希望透過兩岸跨海交流,交換彼此經驗,一起為守護生態努力 。

汪偉(中)來台期間,參與陽明山工作假期,協助維護二子坪濕地

一日傍晚,在台北街頭,汪偉見到居民倒垃圾的情景,有感而發的說:「台北垃圾分類不落地措施做的很好,顯示居民的環保意識很強,這是很值得嘉許及學習的地方,從教育內化做起,就可以往好的狀態走。」

從北到南,一路走訪各式行程及座談會,有時還得扮演提問者或受訪者的角色,但汪偉從未懈怠或推辭過,。他說,能夠實地了解台灣環境現況,這是一段很特別的經驗,一點也不覺得辛苦。

參觀屏東阿塱壹古道時,汪偉表示,看到了一場台灣森林與溼地的保衛戰,也看到了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旭海在地居民大都強調經濟發展,外來者卻比較在乎保存價值。在本地居民利益及環境保護兩者的拉鋸下,如何提出一個更好的措施,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也考量決策者的智慧。

從台灣面臨的環境議題反觀中國,汪偉認為不管從哪一個面向關懷社會問題,都脫離不了環境領域,因為它早已滲透在各個角落裡,這是不容忽視的。問他作為一個媒體記者,多年以來,最大的成就感與樂趣在哪裡?他很坦然的回答,身為一個記者,目睹的事件越多,發現愈無力改變,就越令人感到沮喪,哪來樂趣可言?但最後,他還是抱以樂觀的態度強調,不管往好的或壞的方向運轉,這個社會還是需要傳播媒體存在,只要有一兩件事因為報導而改變,人們就會看見希望,才能繼續忍受日常生活中的庸俗。這感覺就像在黑夜裡點燃一盞燈,雖然映照的範圍有限,但遠處的人卻可以循著這點光源前來,具有趨光的本能,「這也許是我堅持一直留在這裡的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