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有個朋友到美國進修,途中在日本成田機場轉機,她在噗浪(plurk)上寫說:「成田好熱啊,因為還在節電。」
想起7月中我到京都去看祇園祭時,正值京都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每天都在只有薄薄幾片雲的天空底下走到滿頭大汗。這時如果能進到店家裡面喝點涼的、或是買點土產,就能順便吹冷氣涼快一下;可是好幾次發覺,就算是進到店裡面也只有「一瞬間」覺得涼,沒多久又是汗涔涔了。
311東日本大地震後1個月,我到東京出差,是我第四次去東京;有別於過去燈紅酒綠五光十色人聲鼎沸越夜越美麗的東京,眼前的景像讓人感覺悲傷。月台上的手扶梯幾乎都停用,有行李要搬請走遠一點用升降梯;車站和商店招牌關掉一半的燈,看過去很黯淡;廁所的烘手機不能使用,也沒有因此就多提供擦手紙;電車的班次減少許多,出門前必須要算準時間。印象中少有的「好處」是,不少餐廳推出「支持日本復興」優惠,例如啤酒等冷飲只要半價。
7月再到日本關西,相對東京等關東地區比較沒有受到影響,大致上生活正常。不過「節電」仍然是出現在生活的各處,最明顯的就是即使在32度以上的高溫,店家的冷氣「不夠涼」,室內與室外的差別只在於能避開陽光直射,甚至有些室內空間比起室外的樹蔭還悶熱。
這麼熱的天氣沒辦法靠冷氣就只好自立自強,於是乎走到哪都能看見人手拿一支扇子猛搧風,不管是勇壯的中年男子還是優雅的和服少婦,大家都拿著折扇或團扇「搧搧搧搧搧」。我一位朋友還把這畫面用手機錄下來,透過螢幕看見無論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大家動作一樣,搧個不停,令人發笑卻又有點無奈。
東京鐵塔到現在還是持續響應節電,沒辦法像過去那樣在夜裡盡情發光,通常到東京去看夜景總會想尋找它的炫麗身影,但現在要到7點甚至8點才會亮燈,然後10點就熄燈,據說每日可節省一半以上的電力。不少旅人沒注意點燈時間,只能看到黑壓壓的東京鐵塔,不禁大嘆:「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鐵塔就在我面前卻不亮燈。」
這兩次去日本,強烈感覺到日本不再像過去給人「好方便」、「好貼心」等等好印象,旅人口中陳述的「方便」與「貼心」,某方面來說,是大量耗用能源而換來的成果;例如我們一向很熟知的「禮品過度包裝」就是導源自日本,因為日本人總是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外人眼中。這次地震後,有位高官不客氣地指出日本人需要反省、檢討,因為大家過分耽溺於種種光鮮亮麗的高科技。
或許出自這樣的反省,或是不得不為的「節電」,日本人陸續找出許多「古老智慧」加以活用,例如在窗邊種植苦瓜或牽牛花等攀藤類植物來形成綠蔭,早晚在陽台或庭院灑水(儲存下來的雨水或泡澡後剩下的水),在門窗邊掛上竹簾或布簾阻擋陽光,多使用較易散熱的藺草坐墊或藤編傢俱等。
據說在這樣的努力下,日本人算是相安無事地度過這個炎熱的夏天。然而接下來,12月、1月還有嚴寒的冬天在等待他們,到時候暖氣的使用,又是一個嚴格的考驗了。
最近好幾次,我在台灣公共場合還有交通工具上,被溫度過低的空調搞得很不舒服,心想:「冷氣開到足以讓人發抖的程度,不會不安心嗎?」。明知核能發電存在這麼多的危機,鄰國日本已經是最好的明證,然而我們還是執迷不悟,一邊嘴巴喊出要「節能減碳」,一邊卻把冷氣開到令人打哆嗦。
希望大家打開冷氣之前,都能再思考一下。有個阿Q想法是,把這些冷氣電費省下來到日本走一趟吧!一來幫助振興當地經濟,二來親自體驗看看人家怎麼身體力行「共度國難」。
※ 本文原刊於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