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籲中改善能源政策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諾獎得主籲中改善能源政策

2011年10月23日
摘錄自2011年10月2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麥克.史彭斯說,中國加速獲取海外能源的政策並非明智之舉,將使該國更依賴進口能源,並加劇國際能源價格波動所帶來的經濟衝擊。

中國近年來為確保能源安全,以高層從事「能源外交」和企業「走出去」戰略相配合,加速鎖定並競奪海外能源供應。

從事新興經濟體可持續成長研究的史彭斯21日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雖然中國「走出去」戰略目前有效保證了石油及其他能源的供應,但長期來看,偏重供應層面的能源政策不利於中國經濟的轉型。

他說,「在自然資源領域,具體說是在能源領域,如果我們沒有長遠的規劃,將導致經濟體中資源、設施和產能的低效配置,這是一種『確保增長,環境再說』(追求經濟成長比保護環境重要)的策略。中國不是執行這個策略的唯一國家,但由於其經濟規模,逆轉這個錯誤對於中國來說將格外昂貴。」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從1993年開始,大陸石油消費量首次超過產量,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9年,中國大陸石油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目前,大陸55.6%的石油需求依靠進口,大陸能源專家預測,這個比例將在2030年達到或超過80%。

史彭斯在演講時指出,中國在能源領域的「走出去」戰略是基於1種「過於樂觀的假設」,即國際價格長期保持相對較低的水準。但是,進口依存度的增加將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軌跡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中國財政部在今年3月發表的1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國際油價和能源價格短期波動對中國大陸消費價格、貿易收支及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外,該報告認為,由於中國能源產品價格尚未與國際接軌,因此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對中國來說也意味著財政負擔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