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即日起推出新專欄:以「河」為貴,每月一次,為您介紹國內外川復育的概念,呈現人類加諸在河川本色上的種種不當做法,以及恢復以「河」為貴、為尊的實際行動,期待您一起來關注。
以往為了防洪治水,河溪旁築起許多高堤;為了便利交通,河圳加蓋或築起高架橋……對許多人而言,河川變成排水溝,再無生命可言。幸好近年來,台灣逐漸了解到「親水空間」的重要;試想,河堤變矮,河水變乾淨,河岸綠地變多,人們在此散步、騎自行車,累了就坐在河邊看鳥飛魚游,多麼愜意!
找回親切且親水的河岸
韓國的清溪川,曾是一個舉世知名的例子,它在高度都市化中被加上了蓋,搭上了高架橋。在拆除高架橋、淨化水質後,終以清淨的面貌重見天日,人們在岸邊漫步,小魚在河中洄游,白鷺、野鴨在此棲息,連空氣也淨化了。周邊的房價、地價更開始飆漲,每年吸引兩、三百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為韓國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這波將人與河距離拉近的運動,近年來也在國內各地紛紛興起。高雄愛河下游整治成功,河岸兩旁人行步道和咖啡座林立,河中帆影點點,讓愛河從一條臭水溝轉變為高雄人引以為傲的觀光地標。再以新北市為例,近3、4年間亦陸續完成數個大型水岸再造工程;其中新店溪「大碧潭再造計畫」,即透過「親水河岸營造」、「水岸商店街景觀改造」與「夜間光雕」,將碧潭打造成具有異國情調的水岸空間,不論水上或岸邊,人們都能以不同方式「親水」。
親水空間營造需要整體生態思維
然而為了營造親水空間,我們不能只是著眼在水質淨化或河岸硬體改造,而需要更完整的生態思維和作法。
為了一個河岸再造計畫,可能對當地生態產生巨大影響──原先悠然棲息的水鳥或魚蝦,在煥然一新的河岸變得愈來愈少見;在地居民被強制拆遷;經過整治的河岸雖然華麗整潔,也可能因為過度包裝,反而脫離在地社群的文化特色,讓人感到疏離、陌生。
即使一個成功的河岸改造計畫,若完工之後疏於維護,也極可能導致蚊蟲孳生,水體混濁,讓民眾不再願意前來「親水」。這些都是在規劃之初即要避免的。
再以韓國清川溪為例,有人即批評這條韓國人引以為傲的河,充其量只是一條沒有生命的人工排水道,因為其河床下方和兩側都鋪上不透水層防止滲漏,百分之百水泥化,嚴重防礙了自然生態。此外要維護清溪川的潔淨,每年要花費台幣兩億元,以馬達將漢江水抽到上游注入活水。萬一經濟蕭條,清溪川即可能因維護成本過高而再度窒息死亡。
演繹每條河的獨特故事
親水河岸的營造,是為了重新找回人與河川的感情。這感情,來自潔淨河中躍動的魚、樹梢佇足的鳥、岸邊玩耍的蝦蟹等大自然生命所帶來的感動,此外,還來自人們長久以來傍水而生的歷史足跡。也因此,如何透過河川,感受到當地生態與社群的生命力,遠比在河岸大興土木更為重要。否則,我們可能到全台每個地方,都只看到類似的河岸石階、一樣的步道、相同的光雕橋;河岸的獨特面目失去原我,再度趨於單一。
站在岸邊,我們樂見一條生態與景觀、環境和人文融合的悠悠流水。如果忘卻「以生態為中心」才是河川整治及水岸改造的根本,缺乏對於在地生態──包括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尊重,那麼我們其實只是在以親水河岸之名,蓋建另一種粉妝過度、面目單一且更難以跨越的「高堤」,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