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akanavu的守候》有感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Kanakanavu的守候》有感

2011年11月20日
作者:林彥甫

之前看完賽德克巴萊之後,我就好想問魏德聖導演一直存在心中的疑問:「你覺得台灣還有哪些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就像是你從霧社事件的漫畫發現賽德克族對Gaya的驕傲。」

為了讓自己更融入文化的氛圍之中,今晚我又看了《Kanakanavu的守候》,一部關於族群認同與八八風災重建的紀錄片。一年多的拍攝工作,導演歷經的衝擊和困難無數。他說:「災後重建並不只是把災民安頓好就算完成,更重要的是文化重建的部分,過程中大家必須相互地尊重與了解,那才是更艱辛更長遠的。」

到底「台灣文化」這四個字對我來說是什麼?說真的我不知道,也不知道要從生命的哪部分找起,因為彷彿我們都一直生活在外來文化之下。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災後第一次嘗試回到部落,長老最關心的,是祭祀祖靈的場所有沒有遭到風災摧毀,接著又教年輕一輩的依照祭祀傳統製作年糕,再搭吉普車下山的途中,他一直抱著裝年糕的袋子,像是要保護重要的寶藏一樣,只為了讓所有族人都成吃到年糕,因為這象徵著祖先的庇佑。

「有什麼台灣文化是值得我們去守護的?」這個疑惑很自然地又從心裡冒出來。

另外一個很Shock的是:在被收容安置的過程中,有族人開始爭搶物資,讓部落的長老看了很難過,因此在聚會中,他就說:「我們千萬不要像一群猴子一樣,牠只等著遊客手上的食物,然後牠們都忘記,牠在森林有生存的本能,只要遊客一來就一湧而上搶食物,因為搶食物,也會彼此傷害,所以我們要關照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子,千萬不能變成像猴子一樣。」

一個總人數不到200人的Kanakanavu族,部落的長老竟然能夠有如此堅持自己所擁有的原民自尊和智慧,時在是令人佩服,但同時也感嘆當前有多少人像猴子般的行為。

片末,在一場河祭的儀式中,Kanakanavu促進會成員 Ka'angana Pi'l 有感而發:「科學家說氣候變遷或是什麼,但是我們是不是也忘了,跟祖靈、跟溪流,感謝和再次的連結。她其實提供了我們維生的食物,所以對長輩來講,她是生命的流域,生命的流域原本就是那麼豐沛的,生態的完整性,也是Kanakanavu對世界是不是能夠永續的世界觀。」

「台灣,身為一個島國,真的有能力、真的該和其他國家比GDP、比人均所得嗎?這些真的會讓我們感到驕傲嗎?如果不行的話,那什麼可以?」我想這些問題值得每個人放在心中好好想一想。

或許,要花上一輩子,才能可能找尋出一些答案吧。

編按:

《Kanakanavu的守候》簡介:(轉載自八八風災【傷痛之島.影像發聲】官網 

2010 金馬國際影展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2010 南方影展 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

監製 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導演 馬躍.比吼

高雄縣的北邊,楠梓仙溪的上游,有一條清澈的達卡努瓦溪,Kanakanavu族人守護著她,度過了數百年的歲月。達卡努瓦溪慷慨而貼心,溪裡有魚、有蝦、有螃蟹,還可以洗去親人離開後的悲傷。

莫拉克颱風改變了這一切,土石流怒吼著沖進了Kanakanavu的部落,沖毀了道路和農田。部分族人被迫倉皇下山避難,但仍放不下山上的土地和溪流。2010年1月,下山的族人扶老攜幼,回到溪水圍繞的、最深的孤島―達卡努瓦部落,重新建立家園。但是重建是如此的困難,通往那瑪夏鄉的道路至今仍在河床上不斷改道,而且隨時會被河水沖斷,通往達卡努瓦村的橋梁只是河床上的幾根涵管,下雨就會流走,中油至今仍不敢送油上山。如果台灣這小島上還可以有島,Kanakanavu族人和達卡努瓦村就是這島上最深的孤島。

Kanakanavu族人有一個小小心願,希望全世界都知道「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人數是400多人,且多年來在學術上被歸類為鄒族,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而大部分說布農語,但老人家依然記得,Kanakanavu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祭典、歌謠、生活方式、家族名與人名,希望能做自己,不要再偽裝。

《親愛的米酒―妳被我打敗了》導演馬躍.比吼耗時一年全新力作,紀錄Kanakanavu族人,如何在八八風災之後,重建家園,找回自我認同的故事。

精彩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