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生態足跡與碳足跡是什麼?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電報

【生態城市】生態足跡與碳足跡是什麼?

2011年12月09日
作者:方志豪

上一篇文章「什麼!都市變成水泥叢林了?」介紹都市為何需要規劃,都市為何變成水泥叢林,都市與全球暖化的關係。本週要深入的去介紹「碳」是什麼?「生態足跡」是什麼?「碳足跡」是什麼?我們需要瞭解「生態足跡」的意義,就能知道生活方式對於環境有多大的影響。我們需要瞭解為何全世界都在談「碳足跡」,究竟碳足跡的概念如何應用於生活上。Let’s go…開始瞭解吧!

【生態足跡是什麼】

生態足跡概念是以生物生產力土地面積來估算特定人口或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的大小,此即意味著生態足跡與環境衝擊成正比,足跡越大衝擊也越大。

2004年台灣生態足跡為每人6.718全球公頃,總生態足跡為42個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碳吸收地面積達每人2.295全球公頃,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島上充滿樹木,也需14個 以上的台灣才足以完全吸納,代表我們正在耗損著世界各地的資源。

生態足跡概念圖

【碳足跡是什麼】

台灣碳足跡標誌(愛地球的商品都會貼上碳足跡標章,表明產品消耗了多少能源)碳足跡概念是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足跡從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一直到產品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都算是碳足跡的計算範圍。

研究指出英國雖於1992年至2004年間,境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5%,實際上,若將其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時,則其碳足跡反而是上升了18%,採用碳足跡的概念才能完整呈現人類行為的消耗,有別於以往有煙囪才有碳排放的思考方式。

【都市叢林所造成的生態足跡與碳足跡】

都市所使用的資源量極大,林立著耗能的高樓大廈,大量食物從都市外運送進來,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都市產生的汙水或是各類廢棄物都需要有回收的機制,將資源再生降低能源消耗。

自來水使用

台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0公厘,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不過因為地勢保水不易,以及大量的居住人口也造成每人平均可用水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是全球水資源貧乏國家第18名。

都市使用了大量的水資源,並且都僅使用一次就排到水溝裡,2007年的統計指出台灣的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為291公升,高於世界平均的250公升,未來需改變生活習慣來減少水資源浪費。

電光使用

都市為何要使用大量的燈具,這是因為都市的大樓都很高,都把陽光擋住了,即使我們白天也都會開燈,造成大量的電力消耗,而目前全球是以火力發電為主,間接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

冷氣使用

鋼筋混凝土易於吸熱的特性,夏季時需使用冷氣來降低室內溫度,不過冷氣所排出的熱氣卻加強了熱島效應,都市需要用到這麼多冷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生態足跡,建設大量高樓大廈,大自然的風吹不進都市,空氣也無法透過河流與樹木來降溫,就只能使用耗能的冷氣來滿足需求,卻造成熱島效應的惡性循環。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