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之Silent take over | 環境資訊中心

紅火蟻之Silent take over

2004年10月21日
作者: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紅火蟻進攻台北的消息,媒體大量報導之下,快速複製去年SARS的模式與氛圍。然而,少了人作為媒介的信任危機與死亡陰影的恐慌,我們看到「紅火蟻現象」倒像個顯影劑,點出了環環相扣的環境問題以及政策盲點。

首先是經農委會初步調查,發現紅火蟻築窩聚集的地盤,大部分在是在休耕廢棄的農田。這其實並不意外,記得幾年前就有新竹北埔的朋友說道,「最近比較容易看到螢火蟲,並不是環境變好了,而是休耕地變多,沒再噴灑農藥,所以螢火蟲回來了。」台灣農業,在台灣加入WTO後唯一衡量的標準是產值、市場競爭力,但顯然的,農業、農地、農村所包融的更還有生命性、生態性、生物性等更深層關連的意涵。

另外,紅火蟻原產於南美洲,因此對寒冷與乾燥的天氣並不適合生存,所以本來的活動領域自有其緯度、高度與溫度的限制,然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再再使得這些天然界線一再失守,加上牠們如與本土原生種的火蟻交配,使得抗體出現,或許他鄉變故鄉,牠們不再水土不服。專家學者提出的解決之道,當然包括環境用藥,然而化學成分藥劑的功效、對土地與地下水的毒物累積、對其他生物鏈的破壞、以及是否會增加紅火蟻的抗藥性,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而另外如以「生物防制法」來降低紅火蟻生存優勢,又得引進另一種外來種,合不合適,應該謹慎為之。

而這些突顯出的外來種問題以及氣候暖化的問題,其實出現很多的案例。前者包括著名的福壽螺以及前些日子的放生爭議;後者例如台灣東北角海域近幾年的石花菜與藻類欠收,以及東北季風平均天數減少,都只是信手拈來的具體徵候。因此在火紅蟻危機凸顯之際,我們是否太快陷入個案的驚悚,而欠缺體認整體社會面臨的總成本與風險,不只是在財經政策,更在於很多「冷門」的環境面向政策思維,必須全面的在每一種法令和方案中被嚴肅對待。

有一本書是講述對全球化浪潮下,跨國企業與資本在全世界各國攻城掠地的現象,翻譯為《當企業購併國家》,然而這本書的原名更為傳神,是叫"Silent Take Over",就這麼「不知不覺的接管」。如果拿這來形容這次透過全球運輸,跨國入侵的紅火蟻現象,其實更是貼切。但我指的並不只是「紅火蟻」默然入侵,而是當紅火蟻啟動了政治人物的「克裡斯瑪」(charisma)魅力展現機制,在媒體一面倒妖魔化紅火蟻,造成所謂「人心惶惶」現象後,「全力圍堵」、「三年解決」、「比照SARS」、「捍衛台北城」等等字眼快速出現時,於是我們仍被接管,一起任由偷懶的政府,浮面地溫習並喚起當年SARS時「公民角色」退位,殷切期待「國家角色」的大政府年代。

【相關網站】
 ☆環保署防治火蟻參考用藥
 ☆火蟻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