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呼吸不順暢,檢查時發現肺腺癌第四期,這種病不容易早期發現,剛開始就只覺得比較累。」 單國璽樞機主教,昨(25日)在彰化醫界聯盟等單位舉辦的「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影響與對策高峰會」中,透過影片談到自己得到肺腺癌的經過。他強調,空氣、水、土壤這些都跟生命有密切關係,一定要控制環境汙染,才能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
75%得肺癌女性並沒有抽煙
台灣吸菸人口下降,但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其中之一就是跟空氣中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太高有關。
馬偕醫學院助理教授江盛表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是癌症,而癌症第一位就是肺癌,一年有7000個、一天有20個人死於肺癌,而肺癌最主要的是肺腺癌,為什麼?他認為環境中一定有嚴重的致癌因子。台灣女性在半世紀以前是10萬個有一個肺癌,現在是20個,而75%得肺癌的女性並沒有抽煙。
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家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顆粒大的懸浮微粒可由纖毛和黏液過瀘,無法通過鼻子跟咽喉。但細微粒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引發自律神經不平衡,長期下來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
呂立指出,老人、兒童是PM2.5高風險族群,老人易得心肺疾病,對兒童較明顯的影響是新生兒早產、體重過輕、氣喘與過敏、慢性咳嗽及支氣管問題、呼吸道疾病等。門診發現許多小孩咳嗽,但只有少數家人有抽煙,用藥效果愈來愈有限,美國小兒醫學會建議,未來空氣汙染管制對兒童健康很重要。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表示,沙塵暴每年秋冬從長江下游出海一年約25%到台灣,對台灣空氣品質影響很大,他研究最近14年台北600萬人口的都會區有33萬2千多人死亡,其中心血管疾病28%、呼吸道10%,七成是65歲以上老人。研究也顯示沙塵暴來時死亡會升高。
台灣比照美日以健康效應考量訂定標準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鄭尊仁表示,歐美有些國家在1970年就有空氣清淨法,但1990年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大氣微粒造成急性、慢性疾病,包括心肺疾病死亡、住院、急診、肺功能下降,顯然那個標準不見得能保護健康。
哈佛六個世代研究也發現細懸浮微粒對健康影響大, 於是美國在2006年就訂了PM2.5管制標準,2006年又修正得更嚴格,日本也在2009年訂了標準(美日都是年平均值每立方公尺15微克、24小時值35微克)。
鄭尊仁說,台灣在訂定標準時使用環保署監站資料跟健保的死亡、住院、急診、門診、肺功能資料,初步得到的結論是:急性PM2.5暴露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住院、急診有關;同時與氣喘就診、肺功能下降有關。
台灣的研究資料不足,但還是比照美日以健康效應為主要考量來訂定標準,也採用與美日相同的標準,未來將依新的科學證據定期檢討標準。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