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河川營養鹽過剩 歐盟立法成效不如預期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改善河川營養鹽過剩 歐盟立法成效不如預期

2012年02月23日
本報2012年2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德勒斯登易北河畔(palestrina55攝)歐盟近年來嚴格立法規範從河川排入海中水體的硝酸鹽與磷酸鹽含量,不過,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水質改善效果並不如預期。水質改善的立法不太可能立竿見影,研究者建議,官員必須考量執法成效的時間差,最久可能長達40年。

為了控制河川中的營養鹽過剩,導致水藻大量增生消耗掉水中含氧、致使其他水生物難以存活(即所謂的優養化現象),歐盟環境部門近來積極關注農業施肥、廢水排放等人類排放源的營養鹽排放量,只是,很少有長期研究從歐盟整體狀況來追蹤立法對水質改善的效果。

在一份最近公布的報告中,科學家採用了幾個全球性資料庫的數據來推估營養鹽排入河川的數量。為了調查營養鹽與水質的關係,科學家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每年呈報的數據,比對39個河川出水口的硝酸鹽、磷酸鹽排放量,藉此分析1990-2005年間整體營養鹽的的排放量變化趨勢。

研究顯示,歐盟15個會員國從1990年起磷酸鹽排放減少32%,主因是農藥肥料使用量減少13%,而期間的廢水排放量,儘管各國間存有差異,整體來看則未有減少。

磷酸鹽方面同樣有所減少,但主因是這段期間土壤中的磷酸鹽隨著農民少用磷肥而減少,和環境法令較無關係。

整個來看OECD監測站的數據,硝酸鹽濃度方面,有30%的測站呈現減少,10%呈現增加。磷酸鹽方面,32%測站呈現減少,3%增加。科學家分析認為,硝酸鹽排放變化與廢水排放、肥料使用都有高度相關,磷酸鹽變化則和廢水排放較有關連。

科學家發現,有些流域雖然人為排放減少,營養鹽濃度還是增加,例如德國的易北河與法國的羅亞爾河,部分原因可能出過量硝酸鹽流入地下水,長期囤積在土壤與地下水層當中,因此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看出水質改善的效果,可能分別是8年與14年。至於其他流域,先前曾有研究指出這段時間差可能長達40年。

研究結果也意味著水質監測技術的調整,可能需要更多長期性的累積性資料來判斷立法的效果;同時,研究者也建議歐盟的水質監測系統在河川出水口附近與流域內更廣設採樣點,以利更細緻的分析各地執法與水質改善的關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