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核廢貯存場外 微量輻射外釋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蘭嶼核廢貯存場外 微量輻射外釋增

2012年02月28日
摘錄自2012年2月28日原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去年十月,台電委託中研院進行的一份蘭嶼環境輻射檢測報告曝光,學者在蘭嶼貯存場附近進行採樣發現,從2008年到2010年連續三年,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外潮間帶,青苔與潮池中的泥沙中,發現銫137與鈷60人工核種,而且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引起居民擔憂。

蘭嶼貯存場總共有97000多桶的核廢料,台電從2007底到去年十月進行核廢料桶檢整工程,發現破損爆裂的桶數高達61000多桶,其中2000桶以上 破損嚴重,水泥已經粉碎,必須重新灌漿、換裝鍍鋅鋼桶後再放回壕溝,另外有30000多桶屬於輕度鏽蝕,這些舊桶重新補漆後再放回壕溝貯存,台電與原能會表示,微量輻射外釋,可能是因為檢整作業導致。

針對原能會與台電的說明,部分蘭嶼居民表示不以為然。他們拿出檢整工人在現場所拍下的照片,指出核廢料檢整作業過程相當粗糙,才會導致帶有輻射的粉塵往海岸吹送。究竟核廢料與輻射外釋真相如何,台電與原能會需要更多說明才能釐清。